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八末
印度 十大論師 撰
大唐 玄奘三藏 揉
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
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
台灣 王穆提 論議
問:然十二支略攝為四?
答:能引支、所引支、能生支、所生支四支。
問:如何道諦實能感苦?
答:此第二外人問。
前言無漏為正因感,故為此問。
誰言實感?
此論主答。不實感苦。
不爾,如何?
此文外問。
若非實感,感義如何?
無漏定願資有漏業,令所得果相續長時展轉增勝,假說名感。如是感時,由所知障為緣助力,非獨能感。
由第四禪無漏勝定資有漏業,令所得果相續新生,長時不絕,展轉增勝。實有漏業感,但由無漏資力勝故,假得感名,非無漏業實能感苦者。此無漏業如是感時,由所知障為緣,助此無漏之力,非無漏業獨能感果。
明所知障不同煩惱,故次論言:
然所知障不障解脫,無能發業潤生用故。
若准前第三解,此答第一問。所知障不發業等故,二乘入涅槃。
「解脫」者,謂二涅槃。
解,除縛義,故名解脫。
煩惱名縛,能障涅槃;所知障非縛,不障涅槃。
涅槃,解脫故。
既不障解脫,體非縛法,無如無明等能發有漏業,及如貪等潤生用故。
此所知障若能發業潤生,縛有情故,可別障解脫。此既不爾,故不障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