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八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十二、三斷門。

文章索引

 
問:十二、三斷門。
 
答:有義:無明唯見所斷,要迷諦理,能發行故,聖必不造後有業故。
 
此有二義:初師,一切發業無明唯見所斷,要迷諦理之無明行相增,能發行故,此為一因;又經論皆言聖必不造後有業故,是第二因。若無明修所斷,應聖者更造業。
 
《對法》第七說,二種愚皆見斷故,言已見諦,無真實義愚故,不造福、不動行。
 
有人解云︰異熟愚,修道斷;真實義愚,見道斷。此理不然。
 
《緣起》下云︰「外道異生由四無明發行,具造非福等三種業。內法異生除不共,餘三無明緣行;不放逸者行,非無明為緣。」且《對法》云:「異熟愚,發非福行;真實義愚,發福、不動行。」若初愚修斷,後愚見斷,豈見道分別之惑唯發福、不動,修道之惑發非福耶?五十九說發三惡趣業唯分別煩惱,非俱生煩惱,豈發非福行無明,修道斷耶?若言發別報業者便非行支,即發惡趣總報業愚,實唯見斷,云何乃言異熟愚,修道斷?又此中二說,正發業無明唯見道斷故。
 
彼人復云「異熟愚,迷前七苦;真實義愚,迷第八苦。
 
《大論》第十云:『迷世俗苦,起非福;迷勝義苦,造福、不動。』
 
《對法》第六云,前七苦是世俗苦,第八苦是勝義苦,故發非福無明是修道斷,餘見斷」者,不然。豈以世俗苦言同故,一切處文是一世俗?以易可知,故名世俗;唯勝智境,故名勝義。言非福果,世俗易知是苦,名世俗苦;福、不動果,勝智方知是苦,名勝義苦。非是分八苦,而論名世俗、勝義。彼八苦中,前七易知,名為世俗;第八勝智知,名為勝義。非謂前七是迷發非福行之世俗也。若不爾者,前七苦中,第六、七是壞苦,豈色界等無壞苦耶?彼若有者,迷之,何故不造非福?又惡趣豈無第八勝義苦,何故迷之,但造福、不動行?故知文同,非必一義。此中無明,唯見所斷。此等徵詰,如別章說。
 
愛、取二支唯修所斷,貪求當有而潤生故;九種命終心,俱生愛俱故。餘九皆通見、修所斷。
 
第一師意,愛、取唯修斷。
 
貪求當生潤生之愛,明非見斷,見斷愛等緣見等起故。
 
《對法》第五說,九種命終心,三界三界生,各潤生心各有三故。彼言俱生愛俱無明,唯修斷。取支但是愛之增上,不取四取。言四取者,汎解取義,非取支攝。餘九通見、修斷,隨業因斷故。其無記法非唯修斷,至下當知。
 
有義:一切皆通二斷。論說預流果已斷一切一分有支,無全斷者故。
 
第二師中有三︰
 
一、標宗;
 
二、申難;
 
三、顯正。
 
「皆通二斷」,標宗也。「論說」以下,申兩難。
 
此十二支,一切皆通見、修所斷,何意無明亦修道斷,愛、取二支亦見道斷?《瑜伽》第十說:「預流果已斷一切一分有支,無全斷者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