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八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此義如何?

文章索引

 
問:此義如何?
 
答:且此論等中有二︰
 
一、全體多分攝三苦,即有漏法皆行苦,名全;餘二苦,名多分。
 
二、相顯多分攝三苦,即捨受俱支等,名行苦,行苦名相顯;餘二受俱苦,名多分。
 
《緣起經》上卷云︰「生顯行苦,老顯壞苦,死顯苦苦。」
 
《十地》第八云:「經曰︰『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相,是中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名為行苦,觸、受名為苦苦,餘因緣分名為壞苦。』」即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支,彼論無解,皆各隨義增,實無違也。
 
《瑜伽》等說,據遍法體,正稱道理,《緣起經》中,但約果時以辨三苦。因多種子,隱而不論,或說果時,即顯因故。謂有為法造作名行,生是起義,造作義增,說為行苦;老是衰義,壞是變義,老壞義增,說為壞苦;死是滅義,苦是迫義,死滅迫增,說為苦苦。以果三苦,顯因隨應亦有三苦,隨相增說,不違《瑜伽》。
 
《十地經》中,通因果辨。行是作義,前之七支並引因攝,造作義增,當果本故,說為行苦。雖觸、受二亦引因收,苦苦義增,不說為行。謂受支體多起苦受,諸支苦苦唯受支增。觸近生受,與受相順,但說觸受為苦苦體。欲顯諸受體皆是苦,無有少樂,為令生厭,故說觸、受俱為苦苦。
 
雖於死位,苦苦亦增,與老相鄰,但名壞苦。謂正壞體多是老支,死是滅無,與老相順,故老死支實名壞苦。於當果位,生為壞本,故生、老死皆壞苦攝。其愛、取、有為能生因,生當果時,此三極近,從所生說,愛、取、有三亦名壞苦。又此愛等五,能所生攝,於熟變時,此苦方起,變壞名壞苦,故皆壞苦攝。
 
《對法論》說,於當果位有能所生,由熟變故,說名為果。壞苦亦爾,皆隨相增。說此三苦,非為實理,故論會之。餘隨相增,所說如是。
 
皆苦諦攝,取蘊性故。五亦集諦攝,業、煩惱性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