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八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意成身者?

文章索引

 
問:意成身者?
 
答:或名意成身,隨意願成故,
 
下釋第二名及顯得名。
 
又此生死果,或名意成身,隨大悲願意之所成故。
 
《勝鬘經》云︰「生者,諸受根起;死者,諸受根滅。」乃至云云,如別章解。
 
釋此一名,恐義無由,下引經證。
 
如契經說:「如取為緣,有漏業因,續後有者,而生三有。如是無明習地為緣,無漏業因,有阿羅漢、獨覺、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。」
 
此成於前意成身名,如《勝鬘經》說。摩利迦,此名鬘者,即末利夫人也。此夫人之女,名摩利室羅,即勝鬘也。
 
彼說「如似以取為緣」,即煩惱障;「有漏業因」,即正因業。由惑潤故,續後有者,而生三界之有。此舉分段因果以況變易。如是五住地中,「無明習地為緣」,即所知障;「無漏業因」,即有分別業。
 
有阿羅漢:
 
一;獨覺,
 
二;已得自在菩薩,
 
三:以彼所知障及無漏業為因故,生是三種意成身。
 
《佛性論》云︰「於三界外,有三種人,受於變易。」人雖即此,然非界外。此之三種,皆轉舊麤身,由大悲願力,得隨意所成故。
 
彼五住地中,無明住地是法執攝。
 
彼經自云︰「由無明住為依,恒沙煩惱因之而起。」如下第十卷中自會。
 
《勝鬘經》云「世尊!有如取緣」,即是此中「如取為緣」。
 
彼意說「有一如取為緣,有漏業因」等,義與此同,而文有異,翻者失也。
 
舊言「無明住地」,今言「習地」,梵本無「住」。
 
所言「習」者,由數習故,有此無明等五住地故,名無明習地。
 
所言「住」是何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