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八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彼論問言︰彼所有善有漏支,何故非學?

文章索引

 
問:彼論問言︰彼所有善有漏支,何故非學?
 
答︰墮流轉故,名為支。
 
若學所有善有漏法,彼與流轉相違,及用明為緣故,非支攝。
 
有人解云「今大乘既取善法欲已去名學,故內法異生發心已去皆不發總報業,皆非無明發,皆非行支」者,不然。
 
《緣起》下云:「外法異生具四無明發行;內法異生若放逸者,彼除一種不共無明,餘三無明為緣生行;內法異生若不放逸,及聖有學,三無明為緣,雖引非福行,此行不能招三惡趣,我不說為無明緣行。」卻證前文能引支中云「別助當業,皆非行支」。
 
「又不放逸內法異生若造福行及不動行,彼是正法如理作意心之所引發,解脫為依」,乃至廣云「雖於善趣感殊勝生,而非無明起增上緣」,乃至「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,不造新業」,乃至「應知內法有學不緣無明更造諸行」。經既唯言聖不造業,不共無明種已斷故,又云內法不放逸者造福、不動,明知善法欲已去皆猶造行支。然如決擇分善,雖無別文定釋感總別報,且同小乘一說,唯感別報,可非行支,非正引故。
 
雖言不放逸造福行等,非無明發,而言聖者不共種斷,故不造行,明知不放逸者言無,但是不起現行不共及現相應發,而有種子不共、相應,發亦無爽。不爾,彼福、不動應不名行,亦不可唯言聖不造業故。
 
《對法》第七云︰「未見諦者雖起善等,由彼隨眠所隨縛故,亦名愚癡。由彼勢力於三界苦不如實知,便能發起後有因性福、不動行,非已見諦能發此業,無真實義愚故,是故彼業說因於此真實義愚生。」
 
由此應知,聖必不造感後有業,於後苦果不迷求故。
 
以此證知,聖必不造感後有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