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所知障種見所斷、修所斷義?

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末
 
印度 十大論師 撰
大唐 玄奘三藏 揉
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
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
台灣 王穆提 論議
 

文章索引

 
問:所知障種見所斷、修所斷義?
 
答:所知障種,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;修所斷者,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,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。通緣內外麤細境生,品類差別有眾多故。
 
所以六識俱所知障,諸地漸斷不同者,以通緣內外境,內身、外身皆能起故。又彼境中各通麤細,非如第七識唯緣內故。前之六識通麤細境,第七唯細境,三界行相唯一類等。所以金剛心斷六識中者,行相有九品故,品類差別有眾多故,所以諸地分分別斷。五識由六引,所以通二障,如前二障中說。
 
二乘根鈍,漸斷障時,必各別起無間、解脫,加行、勝進或別或總。
 
自下第三、辨三乘四道同異。
 
二乘加行、勝進可有別別起九品,為九品加行及勝進者,或但一加行及但一勝進,故加行、勝進二道總別不決定也。此依容預勝進道說。
 
不爾,便違《對法》九說。
 
其無間、解脫必各別起,如起無間道斷一品已,即起第二念解脫,此第二念解脫不得望第二品為無間道,其第二品要別起無間、解脫,以根鈍故,乃至九品亦爾。次第、超越並然。
 
由有九品漸能斷者,故加行、勝進各別別起。若一觀中隨斷幾品,即總一加行,後一勝進,故加行、勝進,或總或別,易故。
 
若九品漸斷出觀,若不出觀斷九品者,無間、解脫必各別起,難故。
 
此說修道,非見道中有如是事,以其根鈍,即證無為時不容斷惑故。設先世道伏,後入見時,亦總一品與見同斷,不為別道。
 
菩薩利根,漸斷障位,非要別起無間、解脫,剎那剎那能斷證故,加行等四,剎那剎那前後相望,皆容具有。
 
若菩薩利根,如初品無間,至第二念即為解脫;此初品無間望第二念,即為加行。此解脫道望自第二品即為無間,望初為解脫,望後為加行。至第三無間道,望第一為勝進,與第二品為解脫,自品為無間,與第四為加行。第二無間望前即非勝進,但是解脫。此是菩薩十地位中斷所知障時分、品類排次斷法。若別別斷,一一別起,由能印證及能斷惑,復能容豫,復能欣求,故具四道。不爾,便無四義具足。
 
《對法》第九說「勝進道者,謂為斷餘品所有加行、無間、解脫道,名勝進道,望此品是勝進故」,即是別別望前有也;又云「或棄捨斷煩惱加行,思惟諸法」等,即是別起勝進行相,即二乘也,或總通三乘。今此既論二乘勝進或別或總,不遮後品所有諸道是前勝進故。其加行不爾,為趣求故,前所有無間、解脫非後加行。又今此約別起行相,故言總別。若望此品後道名勝進者,此中不說。若不爾,即無不起勝進及總勝進者故。廣如彼論及彼抄解。
 
此四道通三乘、二乘有學及無學,通有漏及無漏,遮加行智通無漏,不遮加行道,故菩薩金剛心亦有加行道任運加行,非加行智。佛唯有解脫道,是前勝進道,自望無勝進;勝進有者,佛應有勝劣。
 
有漏四道通上二界,十地皆有。欲界唯有加行、勝進。無漏四道除有頂,皆通四道,彼處唯有勝進。解脫道類名解脫,亦有非次無間後之解脫,亦不見許有加行道。中間稍勝,有無間等,無失。有頂闇昧,加行等不成。《對法》第十四說︰「於諸現觀位,證得後後勝品道時,捨前所得下劣品道。如證此果所攝道時,即捨此向所攝道,以不復現前故。」如菩薩,雖不言向、果,亦得勝捨劣,劣不現前,如得果故。今約此文,即轉齊義,三品種子各各別有,不用下品以為中、上品也。若約轉滅義,一種子轉為中、上者,即下成中,下不復起,名捨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