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既言餘有漏法及劣無漏,金剛心捨,為此前捨,為此俱捨?

文章索引

 
問:既言餘有漏法及劣無漏,金剛心捨,為此前捨,為此俱捨?
 
答:有義:所餘有漏法種及劣無漏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皆已棄捨,與二障種俱時捨故。
 
第一師:前捨,與二障種俱時捨故。由有二種:有餘有漏及劣無漏。種既亡已,餘有漏法及劣無漏如何得在?又種生現既俱時生,種隨障已亡,現如何猶有?又三惡趣果與惑業俱亡,何故餘有漏法不隨惑俱捨?有漏既前捨,及劣無漏亦應然。由此理故,金剛道生,有漏等滅,如明與闇,不俱時生。
 
此師意說:金剛心中已得鏡智,仍未名佛,未起解脫道證於滅故;諸無漏初起,鄰近有漏,未名為佛,如見道捨惡趣,因果同時。此師之意,即說麤重無間道生捨,解脫道生但為證滅。
 
有義:爾時猶未捨彼,與無間道不相違故,菩薩應無生死法故,此位應無所熏識故,住無間道應名佛故,後解脫道應無用故。
 
第二師說:金剛心生,猶未捨彼,猶餘有漏,與無間道不相違故。麤重違轉依,豈違無間道?又金剛心即劣無漏,如何此位劣無漏已無?又若此位,彼已捨者,菩薩應無諸生死法。生死法者,謂有漏法。誰言菩薩生死法無?生死法無,何名菩薩?又無有漏應無所熏識,非善無漏可所熏故。
 
若此位菩薩已無所熏識,即住無間道應名為佛。若此位已名佛,解脫道生,應無有用。解脫道生,證極殊勝轉依圓滿,無所熏識,故無生死法,無劣無漏,能斷麤重,與無間道別,如前已論。故無間道非佛,解脫道名佛。汝今既金剛心已有是事,用解脫道何為?
 
次解前師之理云:若由二障種,有餘有漏等,所以二乘、菩薩非無漏圓,以所知障種有故等者。
 
今難云︰應由無漏未滿足,有漏猶在,故不名佛。
 
此無間道位已無有漏,無漏圓生,何不名佛?
 
又種生現必俱時生,如何種亡,其現猶有?
 
誰言此位餘有漏等,其種已亡?
 
我若種、現異時,可如所難。
 
我亦種、現同時,但不違無間道故,所以不與無間俱時捨,故汝所難,非預我意。由種、現異時,前已破故,此中不說。
 
此師意,亦種、現同時。若亦說者,應成三說。
 
今此許熏,明種生現同時,金剛心中猶有熏故。
 
又三惡趣果與業惑俱亡,如何此位斷有前後者,前十一障中已言麤重違解脫道,即惡趣果與惑滅異時,何得今時率情為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