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︰若加行智不通無漏,言有漏心,已攝加行,更言加行,復何所須?若加行智通無漏,不須作此問答分別。

文章索引

 
問︰若加行智不通無漏,言有漏心,已攝加行,更言加行,復何所須?若加行智通無漏,不須作此問答分別。
 
答︰以三智中,加行智亦無分別,此有漏道亦有加行、無間、解脫。
 
前言有漏,攝彼三道,後言加行,為簡三智中根本、後得智別,故復重說。
 
自下明其無漏心及根本、後得智。
 
有義: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,無境相故,能斷隨眠,後得不然,故非斷道。
 
此中初說唯無分別智能斷二障隨眠,後得不然。設作無相觀,相分境相仍有,故不能斷,唯無分別智有此斷能。諸經論中無說後得能斷隨眠,非諸菩薩見、修二道前斷所知,用無分別,後斷煩惱,用後得智故。
 
有義:後得無分別智雖不親證二空真理,無力能斷迷理隨眠,而於安立、非安立相明了現前,無倒證故,亦能永斷迷事隨眠。
 
後得無力能斷迷理見、疑等隨眠,而於安立、非安立諦相明了現前,無倒證故,亦能永斷迷事隨眠。迷理隨眠行相深遠,要證彼理,方能斷之;迷事隨眠行相淺近,雖實有相觀,亦能斷之。
 
故《瑜伽》說:「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,世出世斷道,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,是曾習故,相執引故。」
 
第五十五說,修道位中有二種道,初即無分別智,後即後得智。後得智名世出世,如前數解此名。以有漏道是純世間故,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,以有二因,如文可解。
 
由斯理趣,諸見所斷及修所斷迷理隨眠,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故,能正斷彼;餘修所斷迷事隨眠,根本、後得俱能正斷。
 
諸見所斷雖有迷事忿等十法,見斷頓斷故,迷事之隨眠,隨理觀一品斷。此及修所斷無明、二見,及此俱根本及隨迷理隨眠,無分別智斷,餘有貪、恚、慢、無明及此俱隨惑迷事者,後得智亦能斷,行相淺近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