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 後究竟位,其相云何?

文章索引

 
問: 後究竟位,其相云何?
 
答:自下解第五位,謂究竟道
 
於中,初問次答。
 
此即問也。
 
頌曰:
 
此即無漏界,不思議善常,
 
安樂解脫身,大牟尼名法。
 
頌中有三︰初一句出位體,次七字顯勝德,餘八字簡二乘,顯三乘別。
 
前修習位所得轉依,應知即是究竟位相。
 
初解頌文,後諸門分別。
 
初釋四句,文即為四段,義乃為三。如判頌意。
 
初中有二︰初正解頌初句出體,後問答分別。
 
解本頌中,初總判,次出體,後別釋。此顯位相也。
 
此,謂此前二轉依果,即是究竟無漏界攝。
 
此下出體。
 
「無漏界攝」,即菩提、涅槃二轉依果,是究竟位。
 
言「究竟」者,略有二義︰
 
一、簡前四位,名究竟;
 
二、簡二乘,名究竟。
 
二乘雖得菩提、涅槃,非究竟義,非高勝故。此略釋第一句頌中上「此即」字,兼解無漏界訖。
 
諸漏永盡,非漏隨增,性淨圓明,故名無漏。
 
下釋「無漏」義。「諸漏永盡」者,能除漏義,能證、所證皆能除漏,此即離彼相應縛義。「非漏隨增」者,即是顯非所緣縛義。又諸漏永盡者,顯離雜彼煩惱。非漏隨增,離二縛義。又初是染法自性斷,後是離縛斷;初性唯染,後通一切有漏。
 
言「性淨」者,簡二乘無學善、有漏等蘊。雖亦離二縛,而性非淨,前有漏類故;有第七所知障漏俱,非性淨故。言「圓」者,簡一切有學無漏,因未圓故。「明」者,簡二乘無學無漏,顯彼雖圓果之極故,而非是明,非勝妙故。又淨簡有漏,圓簡二乘,明簡菩薩。
 
無漏具五義性,名無漏界。餘無漏等,雖亦名無漏,非究竟無漏。此中雖解無漏之言,長讀尚字,意乃為遠也。
 
界,是藏義,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;或是因義,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。
 
「界」者,藏義。無為功德,涅槃所藏;有為功德,菩提所含。或是因義,或為所緣,或為增上,展轉傳說,為利益等。謂體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業,或為緣生他利樂事。
 
何故經云「在纏名如來藏,出纏名法身」,此中出纏方名為藏?
 
彼約位,此約體,或彼依有障、無障以辨法門,此明本末,故不相違。即是總解第一句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