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說: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四連屏,現代水墨。王穆提。)
本書集結漢語中觀、唯識、三論、天台、以及日本唯識、中觀、唐密諸義,約莫十四萬數千餘字,本書雖名為《唯識要義問答》,然亦多收中觀等論疏,期此以正中觀唯識義而會通,冀望能予學子有一番整理與思維。
略以《般若燈論釋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唯識開蒙》、《觀心覺夢鈔》、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寶鏡鈔》、《解深密經疏》、《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》、《教觀大綱》、《金光明最勝王經疏》、《心要鈔》、《示教千則》、《唯識義私記》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、《顯揚聖教論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成唯識論本文抄》、《一乘要決》、《雜阿含經》、《菩提資糧論》、《大乘廣百論釋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、《菩提道燈論》、《解脫道論》等論疏作為整理以成問答形式之法義章句而成,抉擇中觀唯識論師所立義而讓佛弟子能有更加深入的體會。
第 20 頁,共 45 頁
答:由教及理故。教如前說。理者,謂如有一,為性尋思,乃至廣說。
彼如是思:「若我死後復有身者,應不作業而得果異熟。若我體性一切永無,是則應無受業果異熟。」觀此二種,理俱不可,是故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:我身死已,斷壞無有,猶如瓦石,若一破已,不可還合,彼亦如是,道理應知。
今應問彼:汝何所欲?為蘊斷滅,為我斷滅耶?若言蘊斷滅者,蘊體無常,因果展轉生起不絕,而言斷滅,不應道理。
若言我斷,汝先所說「麤色四大所造之身,有病,有癰,有箭。欲界諸天、色界諸天,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,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」,不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