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要義問答》(一) - 問:如〈本地分〉說:「住無種性補特伽羅,是名畢竟無般涅槃法。」此中或有心生疑惑,云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?

文章索引

 

答:應誨彼言:汝何所欲?諸有情類種種界性、無量界性、下劣界性、勝妙界性為有耶?為無耶? 若言有者,無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,不應道理。 若言無者,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,不應道理。

如是誨已,復有難言:如有情類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,而無有無根有情,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爾?或應許有無根有情。

應詰彼言:汝何所欲?諸無根者為是有情,為非有情? 若是有情,外無根物應是有情,然不應道理。 若非有情,而言何不許有無根有情者,不應道理。

如是詰已,復有難言:如作剎帝利已,或時復作婆羅門、吠舍、戍陀羅;如是乃至作戍陀羅已,或時乃至作剎帝利。 又作那落迦已,或時乃至作天;乃至作天已,或時乃至復作那落迦。 如是何故不作無般涅槃法已,或時復作有般涅槃法耶?

應詰彼言:汝何所欲?諸剎帝利乃至戍陀羅,及那落迦乃至諸天,為有一切界耶?為獨有一界耶? 若有一切界者,喻不相似,不應道理。 若獨有一界者,先是剎帝利,或於一時乃至作戍陀羅,先是那落迦,或於一時乃至為天,不應道理。

如是詰已,復有難言:如剎帝利等具一切界,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?

應詰彼言:汝何所欲?諸無般涅槃法界、諸有般涅槃法界,此二界為互相違耶?為不相違耶? 若互相違,而言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,不應道理。 若不相違,即此補特伽羅是無般涅槃法,亦是有般涅槃法者,不應道理。

如是詰已,復有難言:如現見有一地方所,於一時間無金種性,或於一時有金種性;於一時間無有末尼、真珠、琉璃等種性,或於一時有彼種性;於一時間無鹽種性,或於一時有彼種性;於一時間無種種相界種性,或於一時有彼種性。 如是先是無般涅槃法種性,何故不於一時成有般涅槃法種性耶?

應詰彼言:汝何所欲?如彼地方所,先無此種性,後有此種性,或先有此種性,後無此種性。 如是先有聲聞定種性,後無是種性,乃至先有大乘定種性,後無是種性,或先無定種性,後有定種性耶? 若言爾者,順解脫分善根應空無果。 又若爾者,立定種性不應道理。 若不爾者,汝言無般涅槃法者,先住無種性已,後住有種性,如有地方所,有般涅槃法者,先住有種性已,後住無種性,如地方所者,不應道理。

又應責彼:汝何所欲?無般涅槃法下劣界者,安住如是下劣界中,為即於此生轉成般涅槃法,為於後生耶? 若言即於此生者,汝意云何?彼遇佛法僧已,於現法中為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耶?為不能耶? 若言能者,彼遇佛法僧已,於現法中能起順解脫分善根,而言無般涅槃法者,不應道理。 若言不能者,彼遇佛法僧已,於現法中不能起順解脫分善根,而言轉成般涅槃法者,不應道理。 若言後生方成般涅槃法者,汝意云何?彼為先積集善根故,於後生中遇佛法僧,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耶?為先不積集善根耶? 若言先積集善根者,彼即於此生中遇佛法僧,能起善根,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,不應道理。 又如彼因,應空無果。 若言先不積集善根者,是則前後相似,俱未積集善根,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法,非即此生中者,不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