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末
印度 十大論師 撰
大唐 玄奘三藏 揉
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
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
台灣 王穆提 論議
問:豈不此品轉五識得?
答:此外人難。
豈不今此成事智品轉五識得,何言七俱?
非轉彼得,體即是彼。如轉生死,言得涅槃,不可涅槃同生死攝。是故於此,不應為難。
今者但以彼生死滅,涅槃得顯,名轉生死,而得涅槃,非涅槃性即是生死。
今此亦爾,由轉去因五識滅已,此緣麤事境識品生,說成事智轉五識得;不以因中五識轉作果中成事智品,成事智品即是五識。
此師若謂轉五識得成事智品,便違《莊嚴》、《攝論》等說。
即是第二師解。
佛唯三界是實,餘虛。
十五界等文為正也。
有義:如來功德身土,如應攝在蘊、處、界中,彼三皆通有漏、無漏。
有三︰
一、標宗;
二、會違;
三、結正。
此初也。
第三師說:彼蘊、處、界等皆通有漏、無漏,故佛蘊、處、界等三法皆唯無漏。
《集論》等說,十五界等唯有漏者,彼依二乘麤淺境說,非說一切。謂餘成就十八界中,唯有後三通無漏攝。佛成就者,雖皆無漏,而非二乘所知境攝。
以下會違,有二︰初、會第一師;二、會第二師。
會初師文,《集論》第三等說,十五界唯有漏者,且依麤惡之境體、淺識智之境體說。
或麤境體,淺是識用。
即二乘等及十地菩薩之身十五界唯有漏,非說一切凡聖有情十五界等皆唯有漏。
然餘處說,佛功德等,非界等者,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,理必應爾。
《大般若經》及處處經說,顯非如彼界等相故,表非下智所知境故。
所以者何?說有為法,皆蘊攝故;說一切法,界、處攝故;十九界等,聖所遮故。若絕戲論,便非界等,亦不應說即無漏界、善、常、安樂、解脫身等。
有為皆蘊,說一切法皆處、界攝,諸論通文,說十九界等,《無垢稱經》之所遮故。
非如來根、境,非十八界等攝。
此遮第一師計,如來根、境,非界、處攝。
「若絕戲論,故非界等」者,亦不應此頌說如來功德即無漏界,是善是常,亦是安樂,亦不應名解脫身等。解脫身等既可名者,故蘊、處、界理應可名。
又處處說轉無常蘊,獲得常蘊,界、處亦然。寧說如來非蘊、處、界?故言非者,是密意說。
又《涅槃經》、《莊嚴論》等說轉無常蘊,獲得常蘊,《勝鬘》等說如來妙色身等,故諸經中說為非色等,是密意說。
「密意說」者,顯非麤淺智境界故。
以上皆是破前第一師計。
又說五識性散亂者,說餘成者,非佛所成。
文意可解。破前第二師。
故佛身中十八界等,皆悉具足,而純無漏。
三、結宗義。
三師說中,此義為正。
次解眾德,有四︰
一、不思議;
二、善;
三、常;
四、安樂。
先解第二句,解不思議有三釋。
《攝論》第九,世親等解同,無異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