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涅槃義別,略有四種?

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末
 
印度 十大論師 撰
大唐 玄奘三藏 揉
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
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
台灣 王穆提 論議
 

文章索引

 
問:涅槃義別,略有四種?
 
答:此舉數也。
 
一、本來自性清淨涅槃,謂一切法相真如理。雖有客染,而本性淨,具無數量微妙功德,無生無滅,湛若虛空,一切有情平等共有,與一切法不一不異,離一切相一切分別,尋思路絕,名言道斷,唯真聖者自內所證,其性本寂,故名涅槃。
 
下廣解也。於中有三︰初出四體,次三乘辨,後總結簡。此即出體。
 
初涅槃中,文意可解。「謂一切法相真如理」者,此出體也。即七真如中實相真如理。彼云二空所顯,約詮所辨,涅槃依得顯,故以相即,如前第八卷解。此如《佛地》第三卷「清淨法界」解。
 
「雖有客染」等者,釋本來自性,有十種義。「具功德」者,以能順生諸功德故。功德性故,名為具德。凝寂湛然,故無生滅;眾生真性,故平等有;法性與法,理非一異。如前第八已解釋訖。「離一切相」者,離所取相;「離一切分別」者,離能取相。「尋思路絕」,顯唯內證,非麤心境。「名言道斷」者,顯真自相,非假名言所安足處,非言依故,異有為法。「唯真聖者自內所證」者,顯能證者必唯勝人。「其性本寂」者,釋涅槃名,以圓寂義是涅槃故。
 
下三中,出體義、釋名等,准此解。
 
二、有餘依涅槃,謂即真如出煩惱障。雖有微苦所依未滅,而障永寂,故名涅槃。
 
顯其因盡,苦依未盡,異熟猶在,名「有餘依」。依者,身也。就實出體,故是真如出煩惱障。此中有餘,約二乘說,以言唯有微苦依故。依,謂依身。以其所離顯此涅槃,以大乘中難見相貌,從易處言。
 
三、無餘依涅槃,謂即真如出生死苦。煩惱既盡,餘依亦滅,眾苦永寂,故名涅槃。
 
有漏苦果所依永盡,由煩惱盡,果亦不生,名得涅槃。亦就實出體,通三乘釋。
 
四、無住處涅槃,謂即真如出所知障。大悲、般若常所輔翼,由斯不住生死、涅槃,利樂有情,窮未來際,用而常寂,故名涅槃。
 
「所知障」者,顯唯菩薩得,非二乘,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。「大悲、般若常所輔翼」者,顯緣此涅槃生智悲故,或由智悲緣證如故,於生死、涅槃二俱不住。緣此雖起悲智二用,體性恒寂,故名涅槃。
 
此即第一、出涅槃體。自下第二、三乘分別涅槃具不具。於中有二︰初、三乘具不具;二、問答分別。
 
一切有情皆有初一,二乘無學容有前三,唯我世尊可言具四。
 
一切有情,若凡若聖,皆有初一,由此經說一切有情本來涅槃。
 
凡夫、二乘有學未證後三涅槃,二乘無學、不定性未入地者有初二,定性者有初三,直往入地菩薩有初及第四,無學迴心入地菩薩有初二及第四,如來具四種,有此六位差別故。
 
若斷縛得及得位次,同時異時,各應廣說。
 
餘者,如文可解。
 
即三乘具不具也。
 
自下第二、問答分別。
 
於中有三︰
 
一、問答佛有餘依;
 
二、問答二乘有無餘依;
 
三、問答斷所知障,得涅槃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