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 - 正業


四無量心

比丘!心與慈俱多修習,於淨最勝;悲心修習多修習,空入處最勝;喜心修習多修習,識入處最勝;捨心修習多修習,無所有入處最勝。

《菩薩地持經》卷第三:「無上菩提者,具七無上,於一切菩提最為無上。云何七無上?一者、身無上;二者、道無上;三者、正無上;四者、智無上;五者、神力無上;六者、斷無上;七者、住無上。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

正業

「何等為正業?正業有二種。有正業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;有正業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業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謂離殺、盜、婬,是名正業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何等為正業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除邪命,念身三惡行、諸餘身惡行數,無漏、心不樂著,固守、執持不犯,不度時節,不越限防,是名正業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《辯中邊論》卷中:「所修道支云何安立?頌曰: 分別及誨示,令他信有三, 對治障亦三,故道支成八。

論曰:於修道位建立道支,故此道支廣八略四:一、分別支,謂正見,此雖是世間,而出世後得,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;二、誨示他支,謂正思惟、正語一分等起,發言誨示他故;三、令他信支,此有三種,謂正語、正業、正命;四、對治障支,亦有三種,謂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由此道支略四廣八。 何緣後二各分為三?頌曰:

表見戒遠離,令他深信受, 對治本隨惑,及自在障故。

論曰:正語等三,如次表已見、戒、遠離,令他信受。謂由正語論議決擇,令他信知已有勝慧;由正業故,不作邪業,令他信知已有淨戒;由正命故,應量應時,如法乞求衣鉢等物,令他信已有勝遠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