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 - 增上戒學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

增上戒學

世尊告諸比丘:「亦復有三學。何等為三?謂增上戒學、增上意學、增上慧學。何等為增上戒學?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,威儀行處具足,見微細罪則生怖畏,受持學戒。何等為增上意學?若比丘離欲、惡不善法,乃至第四禪具足住。何等為增上慧學?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,集、滅、道聖諦如實知,是名增上慧學。」

《菩薩地持經》卷第四:「云何菩薩住律儀戒,住攝善法戒,住攝眾生戒,善護持戒,善攝善法戒,一切行攝眾生戒?

菩薩住波羅提木叉戒,捨轉輪王,出家學道,不顧尊位,如視草土,捨離五欲,如棄涕唾,乃至來世魔天,亦無願樂,終不為彼修持梵行。心常恐怖,如實見過。捨現在樂,如畏風雹,正見觀察,而不味著。其性恬靜,好樂空閑,若眾若獨,心常安住。不限持戒,生知足想,依戒住戒,修習菩薩正受所生無量功德。若近四眾,不說非法,於空閑處,不住惡覺,設令暫起,即自悔責,深見其過;見過患已,還得本心。若聞菩薩一切戒法、住大地菩薩微妙無量不可思議久遠難行,心不恐怖,亦不懈退,而作是念:「彼亦丈夫,能持菩薩不可思議身口淨戒,我亦丈夫,必當如彼,決定無疑。」

住律儀菩薩常省己過,不觀彼闕。若見凶暴及惡性人,心不恚恨,起法心、悲心,憐愍方便,令得解脫。住律儀菩薩於眾生所,不生怖想,況復加害。

住律儀菩薩成就五種不放逸行:與過去俱;與未來俱;與現在俱;已作;當作。菩薩過去所犯,如法懺悔,是名過去不放逸行。未來當犯,當如法悔,是名未來不放逸行。現在所犯,即如法悔,是名現在不放逸行。如所行,如所住,專心護持,是名已作不放逸行。依已作不放逸行,如所行,如所住,不起犯戒,是名當作不放逸行。

住律儀菩薩功德覆藏,惡事發露,少欲知足,堪忍眾苦,不生憂慼,進止安諦,威儀庠序,離諸諂曲,淨修正命。

菩薩成就如是十法,名住律儀戒,善護持戒,謂過去五欲,心不顧戀,未來五欲,不生欣想,現在五欲,不念貪著,樂處空閑,不生足想,離惡言惡覺,心不自輕,安隱樂住,善能堪忍,不為放逸,威儀淨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