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及無學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當說學及無學。諦聽,善思念之。何等為學?謂學正見成就,學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成就,是名為學。何等為無學?謂無學正見成就,無學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成就,是名無學。」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七:「壞實事者,謂無世間阿羅漢等。 有學、無學堪為福田,實法所成皆名實事。論言「等」者,等有學也。《瑜伽》不同,如前已會。」
《中邊分別論》卷下:「修住位有十八。何者十八?一、因位修住,若人已住自性中;二、入位修住,已發心;三、行位修住,從發心後未至果;四、果位修住,已得時;五、有功用位修住,有學聖人;六、無功用位修住,無學聖人;七、勝德位修住,求行得六神通人;八、有上位修住,過聲聞等位,未入初地菩薩人;九、無上位修住,諸佛如來,此位後無別位故;十、願樂位修住,諸菩薩人,一切願樂行位中;十一、入位修住者,初菩薩地;十二、出離位修住,初地後六地;十三、受記位修住,第八地;十四、能說師位修住,第九地;十五、灌頂位修住,第十地;十六、至得位修住,諸佛法身;十七、功德位修住,諸佛應身;十八、作事位修住,諸佛化身。一切諸住無量應知,今但略說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六十四:「復次,即此諸諦為據為依,為建立處,立十三種補特伽羅。云何十三種補特伽羅?謂欲界異生、色界異生、無色界異生、欲界有學、色界有學、無色界有學、欲界無學、色界無學、無色界無學、欲界獨覺、欲界菩薩、色界菩薩、不可思議如來。又即如是補特伽羅,若造作,若障,若心,若煩惱,若業,若根,若界,若信解,若意樂,若隨眠,若生,若習氣,若聚,皆應了知。」
《顯揚聖教論》卷第三:「復由諸界別,應知十三種者:一、欲界異生,謂生欲界,未見諦者。二、欲界有學,謂生欲界,已見聖諦六種有學,謂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。三、欲界無學,謂生欲界阿羅漢果。四、色界異生,謂生色界,未見諦者。五、色界有學,謂生色界,已見聖諦二種有學:一、不還果;二、阿羅漢向。六、色界無學,謂生色界阿羅漢果。七、無色異生,謂生無色,未見諦者。八、無色有學,謂生無色,已見聖諦二種有學:一、不還果;二、阿羅漢向。九、無色無學,謂生無色阿羅漢果。十、欲界獨覺,謂住獨覺法性,於前生中,或未見諦,或已見諦,今生欲界,不由師教,依先因力,修覺分法,證得一切諸結永盡。此復二種:一、如朅伽獨一而行;二、獨勝部眾而行。十一、欲界菩薩,謂生欲界,住菩薩法性,為令自他證寂滅故,已發正願,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。十二、色界菩薩,謂生色界中,住菩薩法性,遠離無色,修諸靜慮,為令自他證寂滅故,已發正願,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。十三、不可思議諸佛如來,謂依修習不住流轉及與寂滅無分別道,證得諸佛共有解脫法身所攝無上轉依,遍行十方一切世界,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,無有斷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