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 - 順流道、逆流道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八)

順流道、逆流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順流道,有逆流道。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何等為順流道?謂邪見,乃至邪定。何等為逆流道?謂正見,乃至正定。」

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第四本:「論:「謂由有此」至「流轉生死」。 述曰:此下第二、廣前「有」義。於中有二:初正釋,後料簡。此正釋也。謂由有此第二句所說現所依識故,執持第一句雜染種子故。云界者,因,則種子識。此染種子順流轉法,能生現行,令諸有情流轉生死。現行染法,名為「流轉」。種子染法,名「順流轉」;成有漏法,皆名流轉。《對法》第四云,何者是流轉?謂一切生死。即前順後,其體順用。

若爾,即應有漏苦、集皆名流轉,何故頌中偏言「諸趣」?

論:「雖惑、業、生」至「勝故偏說」。 述曰:下正料簡,有二義解,此初義也。解此難云:雖惑、業、生有漏集、苦皆是流轉,皆生死法,然五趣是生死苦果,勝故偏說。果,正生死,是所順法;業、惑,能順生死果性:故偏舉果。此中所解「執持一切順流轉法」,既生死果為流轉體,執持順者,即執業、惑能順之法,非如色等,名為執持。此即依執依持名執,識為現惑、業依執持故,識不執彼現行惑、業以為境故。此解與前別。

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第八末:「問︰生、老死支是三相不?若是相者,何故不說住為支耶?又滅在過去,其體即無,豈緣起支體通無法?若非相者,既非生等相,此是何生等? 答︰是三相攝。

後難善釋,前難如何?

以緣起支是流轉義,住不順流轉故,不說為支。又住濫無為,所以不說。言緣起者,有為相故。生、老即生、異,唯死非滅相,滅相是無,有法方是緣起支故。謂緣起支約相續立,即是正死末後之時及前將死順死之位,總名死支。滅相體無,唯過去立,故不為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