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何謂大乘二種種姓?

文章索引

 
問:何謂大乘二種種姓?
 
答:第三、別問別答,廣前略答。
 
於中分三,如前總釋。
 
一、本性住種姓,謂無始來依附本識,法爾所得無漏法因;
 
此即依前種子三義中第三正義答。未聞正法,但無漏種無始自成,不曾熏習令其增長,名本種姓。
 
「性」者,體也;「姓」者,類也。謂本性來住此菩薩種子姓類差別,不由今有,名本性住種姓。
 
三十五〈菩薩地〉云:「無始法爾,六處殊勝,名本姓住種。」正與此同,即種姓住。
 
二、習所成種姓,謂聞法界等流法已,聞所成等熏習所成。
 
此聞正法以去,令無漏舊種增長,名習種姓。
 
〈菩薩地〉說,聞十二分教法界等流,平等而流故。
 
謂大定緣如,起俱時正智,後生後得,後得復生大悲,大悲起化身,化身方說此法,此法故名平等流也。
 
又法界性若能悟時,便能斷生死,趣大涅槃,此亦如是。
 
又法界性善順惡違,具諸功德,此亦如是,故名「等流」。
 
等者,相似義;流者,出義。從彼所出,與彼相似,故名等流。
 
「聞所成等」,即是三惠所成。非必新生方名為成,令種增長亦名成故。若由三惠,無漏種增,何故乃言「聞所成等」?
 
意顯能成非唯有惠,惠俱品法亦能成故。能成既爾,所成亦然,故論說言「聞所成等」。
 
要具大乘此二種姓,方能漸次悟入唯識。
 
此非唯一乘姓,三乘種姓、不定姓者亦是此人。
 
具大乘者方能入故,但言「大乘」,簡彼定性及無種姓。
 
此是未種解脫分善,名本種姓,未聞無漏法,令無漏種增。
 
種解脫分善根以去,名習種姓,聞無漏教為緣,令無漏種增故。
 
〈菩薩地〉說,正與此同,勘彼應說。
 
此下不解,故別出之。
 
然《仁王經》及《瓔珞》等經所說不同者,如別抄會。
 
《攝論》第六說︰「誰能悟入所應知相?大乘多聞熏習相續,已得逢事諸佛出世,得定勝解,集諸善根,善修福智資糧菩薩。」彼約有多功能,四種力故,方能悟入。
 
然於此中,唯言具本性種姓,即彼所言「大乘」等也;習所成等,即彼所言「多聞熏習」等,即因力也。
 
彼餘三力,下入位中所須方說,故此與彼,廣略不同,至下當知。
 
然具本性猶未能入,具習所成方能入故。即是《攝論》能入章也。
 
無性云︰「用及用具皆待作者,故問入者,誰能悟入。」由能入者唯是因力,有餘力者是所須具,非正所須,故餘三力,此中不說。
 
勝解行地發心已去,未入初地,名習所成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