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四加行位皆帶相故,未能證實義?

文章索引

 
問:四加行位皆帶相故,未能證實義?
 
答:皆帶相故,未能證實,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,謂是唯識真勝義性。以彼空有二相未除,帶相觀心,有所得故,非實安住真唯識理,彼相滅已,方實安住。
 
心上變如,名為「少物」。
 
此非無相,故名「帶相」。
 
相,謂相狀。
 
若證真時,此相便滅。
 
相者,即是空所執相,有依他相,名空有相。
 
謂有空相,是彼唯識真勝義性。
 
「真」者,勝義之異名,第四勝義,簡前三故。
 
由有此相,未證真理,滅空有相,即能入真。
 
依如是義,故有頌言:
 
菩薩於定位,觀影唯是心,義相既滅除,審觀唯自想。
 
如是住內心,知所取非有,次能取亦無,後觸無所得。
 
此中頌者,《攝大乘》說教授二頌,教授菩薩故。
 
此《分別瑜伽論》頌,彌勒所作,無著故引,古云《分別觀論》也。
 
「菩薩於定位」者,顯非散。
 
資糧位中,多住外門,此多在定,內門修行。
 
「觀影唯是心」者,觀內心境影離心非有,唯是內心。此初位觀即在煖位。
 
遍計所執心外之境,「義相既滅除,審觀唯自相」,唯有內心也。
 
即在頂位。
 
以上總是煖、頂二位。
 
「如是住內心,知所取非有」,此二句下忍位。
 
「次能取亦無」,中、上忍位。
 
合此俱印二空,即世第一法。
 
以時少故,從忍位說。
 
「後觸無所得」,入真見道。
 
此上第五、釋本頌,明此位中猶有所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