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煖等四法,依四尋思、四如實智,初後位立義?

文章索引

 
問:煖等四法,依四尋思、四如實智,初後位立義?
 
答:自下第三、位所修法。
 
初二位,尋思觀;後二位,實智觀。
 
此文總也。
 
此尋思、如實智體性者,《對法》第十一說推求名等者,推求是觀察義,即唯是惠。
 
無性云「推求行見方便因相,說名尋思;了知假有實無所得決定智方便果相,名如實智」,即唯加行智為體。此約推求行增出體。若并相應增者,五根、五力為體。及俱有者,五蘊為性,定俱有戒為色蘊故。
 
七十三云︰「四尋思者,五事中如理相應分別,總攝四種,則唯有漏;四如實智,一切皆是正智所攝,即唯無漏。」
 
七十二說:「五事中,相通有漏、無漏,二唯有漏,二唯無漏。真如是真智所緣,名無漏,非漏盡相義;正智漏盡,對治義故,名無漏。」
 
《攝論》第六云︰「由四尋思、如實智故,於似文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。」彼卷又云:「四尋思在煖、頂,實智在忍、第一法中。」此論亦同,即如實智亦有漏攝。
 
四十八卷第十住中說「住此住中,得無生法忍極清淨。此復云何?謂諸菩薩由四尋思於一切法正尋思已,先時獲得四如實智,如實了知一切諸法,爾時一切邪分別執皆悉遠離,於現法中隨順一切雜染無生觀等,乃至廣說。此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,乃至有加行有功用住,未極清淨,今此住中已極清淨,是故說言無生法忍」,即如實智名無生忍體。
 
然今實義:尋思唯有漏,唯加行心推求,非根本、後得智故;如實智通有漏、無漏,通加行、根本、後得智故。此唯忍可,是果;彼唯加行,是因。七十三中唯依無漏說為無生忍體,不言通有漏,餘處據實通有無漏。未印可位,名為尋思;起忍印時,名如實智。中忍雖亦觀無能取,猶未印可,而前有印亦名實智,非是尋思與尋相應。不爾,上地應無煖、頂。
 
三十六說︰「愚夫於此四如實智加行闕故,不現前故,便有八種邪分別,能生三事,能起有情及器世間。若了知時,便除八分別等。」此等義門,如《顯揚論》第六卷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