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次通達位,其相云何?

文章索引

 
問:次通達位,其相云何?
 
答:問第三位。下解見道。
 
頌曰:
 
若時於所緣,智都無所得,
 
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。
 
舉頌可知。
 
若時菩薩於所緣境、無分別智都無所得,不取種種戲論相故,
 
下釋有二︰初略解本頌,後廣釋此頌。今釋上二句頌。
 
「不取種種戲論相」者,不取者,無能取執;不取戲論相者,無所取相。觀真勝義,名「無所得」。
 
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,即證真如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,俱離能取、所取相故;能所取相俱是分別,有所得心戲論現故。
 
釋下二句。
 
心境相稱,如智冥合,俱離二取,絕諸戲論,故名「平等平等」。
 
「真勝義性」,體即真如。
 
此但遍遮有漏,後得智亦有相,此亦離彼相戲論也。
 
有義:此智二分俱無,說無所取、能取相故。
 
此下第二、廣釋上頌。
 
於中有四︰初、廣正智;第二、解位名;第三、解見道真、相差別;第四、解得見道時功德有異。
 
然廣正智中,此智二分,合有三解。
 
《佛地》有二說,無此第一,然彼一切無漏心合作法,此即不然。
 
「說無所取、能取相」者,識體合如,冥然無取、無攀緣也。
 
如《攝論》第六所引《莊嚴論》頌「智者了達二皆無,等住二無真法界」等。
 
此頌說離二取相等,此類非一,不能煩引。
 
有義:此智相、見俱有,帶彼相起,名緣彼故。若無彼相,名緣彼者,應色智等名聲等智。
 
由所緣緣要帶相故,難前師說。
 
無似境相,名緣彼者,應此色智等,名此聲等智,此色智等上無聲等相故。
 
此難無相分,以色、聲智返覆比量,義准可知。
 
如《觀所緣》說帶彼相起故,名有無分別影像所緣故。
 
如雖無親證無分別相,與彼極相似,不同餘智,名曰證如,如《對法》第十一抄會。
 
若無見分,應不能緣,寧可說為緣真如智?勿真如性亦名能緣,故應許此定有見分。
 
以如喻智,以智喻如。
 
無能緣相,亦准前解。
 
有義:此智見有相無,說無相取,不取相故。
 
此第三說。此智見分有,相分無,說無相取,不取相故。七十三說也。既言「無相取」,寧無見分?不取相故,可無相分。彼論有數十番難,應廣敘之。
 
雖有見分,而無分別,說非能取,非取全無。
 
解第一師所引教文,相分同初,見分有異,文意易解。
 
第二師云:《所緣論》說,識依彼生,帶彼相故,名緣於彼。若無真如相,應非是所緣。
 
雖無相分,而可說此帶如相起,不離如故。
 
此緣真智挾帶真如之體相起,故名所緣;非帶彼相分影像而起,名緣於如,不離如故。
 
如自證分緣見分時,不變而緣,此亦應爾。變而緣者,便非親證,如後得智,應有分別。故應許此有見無相。
 
舉喻顯成。自證分等,緣見分等,非帶彼相分起,得名所緣故。
 
此無分別與後得殊,故必無相,如前第七卷四緣中解。
 
若爾,心王應名緣所,不現彼影,帶彼體相起故。
 
此亦不然,非所慮託故,餘文可解。
 
此即第一、有見、相分別
 
加行無間,此智生時,體會真如,名通達位;初照理故,亦名見道。
 
見即是道。
 
「體」者,通也;「會」者,達也。
 
第二、釋位及見道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