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要義問答》(四) - 問:他性空義為中觀宗之了義否?

問:《義演》云世親是十信菩薩者何?

答:《義演》云:「疏:分有所得者。世親雖是地前十信菩薩,然伏煩惱,修有漏唯識觀,故言分有所得。」

今謂:《義演》云世親是十信菩薩者,訛也。依基師《樞要》云:「位居明得,道鄰極喜。」(明得定者,煗法位,即四加行之初也。)

 

文章索引

答: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云:「『班[嗈-邑+夕』謂空性境與能緣智二無分別名曰金剛,以非逆品所能壞故,能摧所治品故,無始終故。猶如法界無始無終,緣彼之心亦得彼名。以緣真如為彼相故。」然彼《入論》言唯識師緣真如相為不了義,豈不是自語相違?

《入中論》:「實際與真如,是為他性空。般若波羅蜜,廣作如是說。」月稱自釋說:「『他性』謂最勝性,其最勝性謂常有性。或言『他性』謂殊勝智所通達性,彼由彼性空。或言『他性』為彼岸所有,出世間故,名為他性。即是實際,由不變故,即真如義。空性為相之空性,名他性空。

然龍樹《中論》說:「如諸法自性,不在於緣中,以無自性故,他性亦復無。」自在比丘釋:「諸法自性不在眾緣中,但眾緣和合,故得名字。自性即是自體,眾緣中無自性,自性無故,不自生;自性無故,他性亦無。何以故?因自性有他性,他性於他亦是自性。若破自性,即破他性,是故不應從他性生。若破自性、他性,即破共義。無因則有大過,有因尚可破,何況無因。於四句中,生不可得,是故不生。」一切法自性並不在眾緣中,但眾緣和合所以得有一切法名字。自性即是自體,眾緣之中並沒有自性可得。自性沒有之故所以說並不自生,自性沒有之故他性亦沒有。這是為什麼?因自性而有他性,所以說他性於他法亦為是自性法。若是破自性法即是破他性法,所以不應當說從他性而生。若是破自性法、他性法,即是破共生之義。若是沒有因則有大過失,有因尚且可破,何況建立沒有因?於四句之中,生不可得,所以才說為不生。

《中論》提到:「如諸法自性,不在於緣中,以無自性故,他性亦復無。」無自性義於唯識宗也是如此說,然卻有中觀學者以為唯識宗所言為有自性義,實在為錯解。基師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第九末:「依他雖有體法,而非勝義,名勝義無性,所執無故,不可為例。」後又說:「此依他亦名清淨所緣,勝之義故。所執既無,非為聖境,不得此名。然無彼計所執故,故說勝義無性,乃至廣說。」即知一切緣生法並非為勝義諦,說為勝義無性,乃是指「然無彼計所執故」,何者沒有彼等異生所計執之法?唯聖者爾。中觀與唯識所言皆勝,因世俗未證聖者而有分別,學《中論》者,不可不知。如果說歸依 彌勒菩薩卻又不信受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顯揚》、《攝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之唯識了義教,是否與最後身菩薩 彌勒菩薩所傳之義違背?如同世俗中與人交好,卻又實際上並不這樣想一樣,信者,當信 彌勒所傳之義,於此多所思維、觀察而信受。學中觀與唯識者,二者不能互輕。

《成唯識論述記》 言「勝義諦」略有四種:

一、世間勝義,謂蘊、處、界等;

二、道理勝義,謂苦等四諦;

三、證得勝義,謂「二空」「真如」;

四、「勝義勝義」,謂「一真法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