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抄》(二) - 於無我者、作無我業乃無明

越南 大乘燈師

義淨三藏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:「於此創與大乘燈師相見,留住一載。學梵語,習《聲論》。遂與燈師同行,取正西路。商人數百,詣中天矣。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,過大山澤,路險難通。要藉多人,必無孤進。於時淨染時患,身體疲羸。求趁商徒,旋困不能及。雖可勵己求進,五裡終須百息。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,並燈上人,並皆前去,唯余單己,孤步險隘。日晚晡時,山賊便至。援弓大喚,來見相陵。先撮上衣,次抽下服。空有絛帶,亦並奪將。當是時也,實謂長辭人代,無諧禮謁之心;體散鋒端,不遂本求之望。」

《雜阿含》業已說明於無我者、作無我業乃無明,既為無我,焉能造業受果?是故,大乘有學派認為有一無我真如能隨緣造業者,亦同此破。如同此中異比丘所執,如同執勝義諦能續造業受果,亦是邪見。

阿含於唯識上說義未了了,乃在於說意義尚未說的非常詳細,而非是另外一種的解釋:不了義,兩者有極大之區別。

「爾時,會中復有異比丘,鈍根無知,在無明㲉起惡邪見,而作是念:「若無我者,作無我業,於未來世,誰當受報?」

爾時,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,告諸比丘:「於此眾中,若有愚癡人,無智明,而作是念:『若色無我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我,作無我業,誰當受報?』如是所疑,先以解釋彼。

云何比丘!色為常耶?為非常耶?」

「無常。世尊!」

「若無常者,是苦耶?」

「是苦。世尊!」

「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」
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
是故,比丘!若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非我所。

如是見者,是為正見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
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,厭已離欲,離欲已解脫,解脫知見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