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無間道時,已無惑種,何用復起解脫道為?

文章索引

 
問:無間道時,已無惑種,何用復起解脫道為?
 
答:第四、釋二道別。
 
解脫道所治,與小乘不同。
 
小乘難曰︰我無間道猶有惑得,可起解脫道與得相違,今汝無間道已無惑種,何用復起解脫道為?用之何作?
 
斷惑證滅,期心別故。
 
下論主答。
 
由前加行期心別故,謂無間道能斷惑,解脫道能證滅。雖無間道已無惑種,證彼無為,有此用別,起解脫道。
 
此一解也。
 
為捨彼品麤重性故,
 
下第二解。
 
「麤重性」者,即二障種無堪任性。
 
無間道時,雖無惑種,而未捨彼無堪任性;為捨此故,起解脫道,及證此品擇滅無為。
 
無間道俱,雖無惑種,而未捨彼無堪任性;為捨此故,起解脫道;解脫道起,非唯為此,及證此品擇滅無為。
 
即無堪任與無間道俱滅,證無為得與解脫道俱生故,解脫道雖不違惑得,而亦有用。
 
此後意說,種生現雖同時,菩薩金剛心由有麤重性故,不名為佛。
 
明此位第八識猶有漏,為麤重所依。
 
不然,如何不名為佛?
 
前解但為證無為者,金剛心中第八已無漏,未圓明故,不名為佛。
 
後解為勝。
 
依此二解,并前第八識捨位,合解有三,加此一說,云金剛道生,有漏皆捨,種生現同時故。
 
此中麤重言,非謂種子,由種子等令所依無堪任性,此名麤重。
 
雖前已說,至下當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