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十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若爾,菩薩初果何故不名預流?

文章索引

 
問:若爾,菩薩初果何故不名預流?
 
答:《對法》第十四說︰「何緣菩薩已得超昇,而非預流也?由得不住道,一向預流行不成就故。」預聖之流,樂住於道,厭出生死故。
 
「何緣亦非一來也?故受諸有無量生故。何緣亦非不還耶?安住靜慮,還生欲界故。」
 
《十地論》第五卷說,菩薩生欲界,不退靜慮。
 
《對法》第十三說︰「菩薩咸離無色界,生靜慮相應,住靜慮樂,而生欲界,或色界中。已證得威德菩薩,凡所受生,皆欲利益安樂有情,以無色界非成熟有情處故。」
 
彼自解言:「住靜慮者,由此菩薩善巧迴轉故。」
 
《瑜伽》、《顯揚》等,此文非一。由此義故,不名不還,復還來故。
 
何故不名阿羅漢者?
 
此亦可名,如前第三卷引,至此卷末當知。
 
由此,初地菩薩不名預流,預流之果不名極喜。
 
《攝論》第七唯有具二利故喜,對彼二乘名極喜故。
 
無性云︰「若初地喜不相應者,自後諸地亦不相應,此為先故。」
 
《十地論》第一卷說︰「無上二利,初證聖處,多生歡喜故。」即與此二因同,唯證二空,此論獨有。
 
四十七說︰「此地善決定故,四相發心故,發起精進,發正願故,淨修地法故,開曉餘地故,修治善根故,受生故,威力故。」如彼及《十地經》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卷廣解。
 
《瓔珞經》下卷雖別釋十地名,然不及此。
 
此地即願為最勝,有十大願等,並如彼二論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