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ckk Blockk
  • 首頁
    • 搜尋本站
  • 簡介
    •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
  • 計畫
    • 《玄奘三藏所翻小乘、瑜伽唯識、大乘、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》
    •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
    • 漢語中觀宗(三論宗)傳承系譜
    • 〈唯識道次第略〉
    • 〈五重唯識觀〉
    • 如何深入大藏經?
    • EPUB數位佛典
    • 贊助流通
  • 最新法訊
  • 佛教問答
    • 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
    • 《唯識要義問答》
    • 《唯識抄》
    • 《唯識春秋》
    • 《成佛正因》
    •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疏文勘註
    • 《中論研習》
    • 《菩薩行》
    • 《唯識手冊》
    • 《瑜伽真實義品略記》
  • 菩薩藏
    • 《玄奘三藏譯撰全輯》七十六部
    • 《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》
    • 《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》
    • 《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》
    • 《大日經疏集》
    • 《金剛頂經疏 集》
    • 《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》
    • 《空海大師全集》
    • 《慈覺大師 圓仁 集 》
    • 《興教大師 覺鍐 集》
    • 《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》
  • 戒定學
    • 菩薩戒
    • 《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》
    • 《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》
    • 《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》
  • 佛典AI譯叢資料庫
    • 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暨英文翻譯選
    • 藏語大藏經甘珠爾、丹珠爾選譯
    • 宗喀巴全集
    • 龍欽饒絳全集
    • 寧瑪十萬續
    • 覺囊法匯
    • 噶舉法匯
    • 噶舉法匯-大寶伏藏
    • 噶舉法匯-局麥彭全集
  • 聯繫
    • 王穆提官方網站
    • readmoo
    • google play
    • pchome 書店
    • kobo
    • pubu
    • amazon
    • apple books
    • 網站導覽

002 4

Blockk Blockk Blockk Blockk
  • 首頁
  • 簡介
    •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
  • 計畫
    • 《玄奘三藏所翻小乘、瑜伽唯識、大乘、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》
    •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
    • 漢語中觀宗(三論宗)傳承系譜
    • 〈唯識道次第略〉
    • 〈五重唯識觀〉
    • 如何深入大藏經?
    • EPUB數位佛典
    • 贊助流通
  • 最新法訊
  • 佛教問答
    • 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
    • 《唯識要義問答》
    • 《唯識抄》
    • 《唯識春秋》
    • 《成佛正因》
    •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疏文勘註
    • 《中論研習》
    • 《菩薩行》
    • 《唯識手冊》
    • 《瑜伽真實義品略記》
  • 菩薩藏
    • 《玄奘三藏譯撰全輯》七十六部
    • 《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》
    • 《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》
    • 《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》
    • 《大日經疏集》
    • 《金剛頂經疏 集》
    • 《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》
    • 《空海大師全集》
    • 《慈覺大師 圓仁 集 》
    • 《興教大師 覺鍐 集》
    • 《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》
  • 戒定學
    • 菩薩戒
    • 《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》
    • 《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》
    • 《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》
  • 佛典AI譯叢資料庫
    • 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暨英文翻譯選
    • 藏語大藏經甘珠爾、丹珠爾選譯
    • 宗喀巴全集
    • 龍欽饒絳全集
    • 寧瑪十萬續
    • 覺囊法匯
    • 噶舉法匯
    • 噶舉法匯-大寶伏藏
    • 噶舉法匯-局麥彭全集
  • 聯繫
    • 王穆提官方網站
    • readmoo
    • google play
    • pchome 書店
    • kobo
    • pubu
    • amazon
    • apple books
    • 網站導覽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474

問:倘若如是,為什麼《寶性論》、《佛性論》俱引經說:「一闡提人墮邪定聚,有二種身:一、本性法身;二、隨意身。佛日慧光,照此二身。法身者,即真如理。隨意身者,即從如理起佛光明,為憐愍闡提。闡提二身者,一為令法身得生,二為令加行得長修菩薩行,故觀得成」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091

問:如果有一闡提定不成佛者,為什麼《涅槃經》卷三十六說:「若人心口異相異說,言一闡提不得菩提,是人亦謗佛法僧」?

答:准此經文所說的意旨,如果說一闡提定不得菩提,名為謗佛法僧,並不是遮少入。假設真是如此的話,復違背了《寶性論》說:「向說闡提常不入涅槃,無涅槃性者,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,不求大乘心故,依無量時,故如是說,以彼實有清淨性故。」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不定性二乘成佛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001

問:倘若有定性二乘一定不作佛者,違背《涅槃經》卷三十六說:「須陀洹人、斯陀含人、阿那含人、阿羅漢人、辟支佛人悉當成佛。聞是說已,不生信心」,乃至說:「是名常沒」;《法華經》說:「聲聞若菩薩,聞我所說法,乃至於一偈,皆成佛無疑」等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不定性二乘成佛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有為法種,真如能生有為法者,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4449

問:倘若不許真如為成佛正因,如何《佛性論》說真如理為成佛正因,信、般若等為佛緣因,《瑜伽師地論》又說「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」?

答:此二論文,如前面所說已經會通,現在更重新解釋。說:「真如所緣緣種子生」者,假說所緣緣為種子,真如實際上不是有為法種。譬如說信、般若等為四德種子,法身四德不是彼所生,是常住法由彼顯的緣故,所以才假名為種。所以梁《攝大乘論》說:「聞熏習但是四德道種子,四德道能成顯四德,四德本來是有,不從種子生,從因作名,故稱種子。」準此論文,所以我們了解到了,四智心品緣彼真如生,而假說真如名為種子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有為法種,真如能生有為法者,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,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810

問:既然一切有情齊有真如及第八識,如何不許為成佛正因?

答:真如自不生,亦不親為正因而生一切法,如前面已經明確告知。倘若許第八識為成佛正因,那麼,第八識即是無漏法。又為了對治有漏第八識,方能成佛者,而許第八識為成佛正因,即應能對治第八自識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,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有漏熏習位,已有無漏心種子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598

問:倘若見道前有漏種聞熏不能生無漏種,如何論說:「雖復世間法,成出世心」,這裡的解釋是說:「如意識雖是世間法,能通達四諦真如,對治四諦障故,成出世心。聞熏習亦爾,雖是世間法,以因果皆是出世法故,亦成出世心」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有漏熏習位,已有無漏心種子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912

從無始以來,世、出世心不有俱生俱滅義,以性相違故」;論曰:「是故此世間心非關淨心所熏,既無熏習,不應得成出世種子」,此文的解釋是說:「思慧若為出世心所熏習,可得成為出世種子;既沒有被熏習義,所以出世種子義不成」。准此論文所說,無漏種子倘若新熏而生,由無漏俱,方始得生。見道已前既然沒有無漏種,有漏種如何熏習成為無漏種?倘若許有漏熏無漏種,不應難他不是無漏俱不得熏種,自許不是無漏俱熏無漏種故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478

又有人說:「問:今此種性以何為體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事佛性,有即本有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447

問:倘若事佛性,有即本有,並不是新熏而生,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呢?

答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五十七說:「生那落迦,三根現行定不成就;種子或成或不成,謂般涅槃法者,成就;不般涅槃法者,不成就。」此文根據趣生說,非約化生而說;根據現有種子說,非據當來說。若不如是,現行當亦現起,寧說不成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事佛性,有即本有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467

問:倘若說佛性有則是本有法,應當如虛空常法一樣;倘若是沒有則恒時沒有,則應當如同兔子長角一樣。若如是,則違背《涅槃經》說。彼說:「有故破兔角,無故破虛空。」如是說者,不謗三寶?

答:《涅槃經》中的意思是說,令觀事性因緣生滅故,並不是說「常如虛空」,緣生約有的緣故,並不是「無如兔角」,並不遮有情有無種性不同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364

問:倘若五種性法爾本有,為什麼《入楞伽經》卷第四說:「大慧!分別彼迷惑法顛倒、非顛倒者,能生二種性。何等二種?一者、能生凡夫性;二者、能生聖人性。大慧!彼聖人性者,能生三種差別之性,所謂聲聞、辟支佛、佛國土差別性故」?

答:此中所說「生」者,由現熏習義,而令得現起。《攝大乘論》說:「聞等熏習無,果生非道理。」不約種子本來是沒有,現在時始生。若不如是的話,異生凡性亦可說云異生凡性是本來沒有,現在始起耶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法身非本無今有、本有今無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507

又說:「如來法身與五蘊不一。若言一者,應是無常,以五陰所作法故。」此說自性身,如果是報身,則不如是。

《金光明經》卷第一說:「如是三身,以有義故,而說於常;以有義故,說於無常。化身者,恒轉法輪,處處如如方便,相續不斷絕故,是故說常;非是本故,具足大用不顯現故,說為無常。應身者,從無始來相續不斷,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,眾生未盡,用亦未斷盡,是故說常;非是本故,具足用不顯現故,說為無常。法身者,非是行法,無有異,異無有故,是本故,猶如虛空,是故說常。」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法身非本無今有、本有今無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了因、正因、生因辨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4741

又《涅槃經》卷二十七說:「善男子!我所演說涅槃因者,所謂佛性,佛性之性不生涅槃,是故我說涅槃無因。」又卷十九說:「涅槃之體非如是等五因所成。復有二因:一、作;二、了。三十七品、六波羅蜜等,是名了因。」又卷三十三說:「是故涅槃唯有了因,無有生因。」法身與涅槃,義異體同,所以知真如望於法身,非生因、了因;倘若加行、圓滿二即是正因者,於法身為了因,於餘則為生因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了因、正因、生因辨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517

然名應得因者,由有真如故,後必當得淨位法身故,名為應得因,所以《佛性論》說:「雖未即顯,必當可現,故名應得正因。」《勝鬘經》說:「在纏名如來藏,出纏名法身。」此為根據有性而說,非根據無性者,當能顯故,未顯名因,顯名為法身故。二論中說為因者,以在於因位,即是名為因,若在於果位,即是名為果,即是因位如是果,法身名之為正因,並不是說正因生、了因。從哪裡得知呢?《佛性論》說:「初云因者,有二:一、佛性;二、信樂。此兩法,佛性是無為,信樂是有為。信樂約性得佛性為了因,能顯了正因正性故」,此望法身佛四德而說;「信樂約加行為生因,能起眾行故」,此望報身佛,不說真如為生因、了因故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三種如來藏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4801

又《佛性論‧顯體分如來藏品》明三種如來藏義:

一、所攝藏,下說:「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,并為如來之所攝持,故名所藏,眾生為如來藏」,准此即是《楞伽經》所說為生死因有漏識也;

二、所隱覆藏,下說:「如來性住道前時,為煩惱隱覆,眾生不見,故名為藏」,此即《勝鬘經》所說的空如來藏;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三種如來藏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954

依諸經論,所明佛性不過有三種:

一、理性佛性;

二、行性佛性;

三、隱密性佛性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作種子,有四過失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329

倘若將真如作為種子,能親生出世間法,大概有四種過失:

一、前後相違過。

自前本性門中,即說無漏從有漏心生,今說真如生,定從何是?二門相違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作種子,有四過失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種子能生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257

答意以真如為所緣緣之能緣之智種為出世法因。難意既以真如為所緣,既然遍有能緣,亦應一切皆成,何故得以建立種性有無不同?倘若即真如為種子能生,應該只需要說從真如種子生出世法,何須說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因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種子能生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生因,生因是無常法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310

倘若說真如能為遠因者,因亦通世、非世,如何但說三世?三十三說:「眾生佛性猶如虛空,非三世故;佛性常故,非三世攝。」又佛自答說:「我因無常,果是常。」因中有遠、近分,因通三世故。今有將自凡心翻覆佛教,云遠因常、無常,妄以近遠因果相對而分常、無常義。

又有人說:自許真如生一切法,為什麼但能遠生為遠因,不能近生作為近因?真如理既然是常住法,近不為因,遠亦不是因;空性體凝然,遠能為因,近亦爾,以體前後沒有差別的緣故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生因,生因是無常法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能生無漏法,既違緣生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4077

倘若執常法為緣所生起的話,又違背《雜集論》。《雜集論》第四辨緣生相中說:「無常緣生故。」此中解釋說:「此生故彼生者,顯無常緣生義,非無生法為因故,少所生法而得成立。」緣生義者,即是:「因剎那滅,果剎那生,時分等故,是因果相續不斷義。」亦不得說此根據有漏法與客性而說。彼論順逆觀中說:「應如是觀緣生起義,一切皆是緣生,唯除法處一分諸無為法。」不除無漏法故。又假設真如能生無漏法,復違彼論解因緣義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能生無漏法,既違緣生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執體空能生一切法,則同於無因論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817

又有人說:「若難無為法為其本性,而能生無漏者,即同外道常法為因」者,那麼,《楞伽經》卷第二,大慧為問,佛陀自釋說:「我說法空為如來藏,不同外道」者,此乃救不同彼等外道執別有一實我,說為如來。世尊說法空為如來藏,假名為如來,不同於外道所說的外道常法。而且,汝執無為法有體常住,能生一切法者,又與外道冥性等有什麼不同耶?倘若執體空能生一切法,則同於無因論,又同莊老哲學,他們認為從無而能生有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執體空能生一切法,則同於無因論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理心非成佛正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772

倘若說理心為其成佛正因,豈可說真如理由緣因故,成上、中、下之差別?又復理心名性種性的話,為什麼不得說以性種性故,說為菩薩性?既以性故,又說不許行性佛性,本有亦應不以性故,言證理心並不是有。此種說法既然不是正理,那麼,彼云何然呢?又自說有漏生於無漏法,那麼,為什麼不許真如無漏生於無漏呢?由此可知,彼說理心為其成佛正因者,當為錯謬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理心非成佛正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無種而能生,違多聖教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933

又有人說「若本性有上、中、下量,違背《優婆塞戒經》說有上、中、下,非本性也,亦違背《正法華》、《大集經》等,由緣因故,沒有三乘性。若是無因,法爾自得,即違背《深密》有上、中、下,並不是沒有因也」者,此種說法也不是正理。倘若非本性各自有差別,但由緣故,根性不同者,豈有上、中、下沒有自正因,但只有緣起因?既然你說本無種不同,那麼,緣何所為?《涅槃經》中唯說涅槃從了因得,不說有為法但緣因而生。無種而能生,違多聖教。《善戒經‧善行性品》說:「言根勝者,菩薩摩訶薩本性猛利,緣覺性中,聲聞性鈍。」既說的是本性猛利,明非由客性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無種而能生,違多聖教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,共一正因者,即是同數論外道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147

有人說:《成唯識論》立五種性的不同,實在是違背佛法教理。說《成唯識論》違背教理者,一切眾生同有理心,有何別因,一分眾生沒有無漏種?設有無漏種,什麼原因又有三乘性分的不同?有因即不是法爾,亦無因不合不同者,既然邪執一切眾生同有理心作為成佛正因者,也應當許理心於一切眾生平等才對,那麼,如何得有染、淨、善、惡、三界、六道、三乘的不同呢?倘若有餘因,理心不是本,無別因起,又有什麼不同呢?倘若說待緣而起,緣從真如而起,真如因既然是一,緣亦同亦緣,從何生有種種不同?倘若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,共一正因者,即是同數論外道等邪見,他們說從一因起有情、無情等,體是常住法,大等是無常法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,共一正因者,即是同數論外道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若能生,即是無常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332

既然說真如名為法性,即是法身,何能令生?能生者,即是無常。

又有人說:「《起信論》中,『體大即真如體,相大即是無量性功德相,用即能生世、出世善因果』者,用大,有為行是如用,故能生一切」者,此中所建立的道理也非正理。真如豈能有作用?倘若有作用的話,則同諸行無常義故。真如若是作為增上用,諸法得生的話,此理則可,但真如並不能作為生用,能生一切即是數論宗所宗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若能生,即是無常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381

又說:「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、界、處中,從無始來,展轉相續,煩惱不染」,此中所說的不是理性佛性。此中所說的是行性佛性,行亦是法,法言通故。倘若說的是理性佛性,體性常住者,何得說是展轉相續?相續的意思,即知並不是常住義。再說:「清淨法性為諸法本,自性無本」,此中所說的是,真如出生諸法者為增上緣,而並不是說真如作為親因緣而能出生諸法,然真如不生,是為增上緣所生。倘若一真如生萬德,怎麼會有定異因?《攝大乘論》、《莊嚴論》說,諸功德從鏡智起,真如既然能親生,何必需要假智生呢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界非為性種性,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102

又有人說《無上依經》:「如來界不可思議,一切眾生有陰、入、界勝相種類,內外所現,無始時節,相續流來,法爾所得。」此等人依據該經文而說真如界名為性種性者的論述,這樣的見解也是不正確的。錯謬引用經文救彼故。《無上依經》經文說的正是無始法爾行性,名為「陰、入、界勝相種類,內外相續流來,法爾所得」。法爾所得,即是法爾義。「此處若心、意、識」所說的是,令依依他處觀真如理,除斷染污法,理顯智圓,同於《辨中邊論頌》中說的:「虛妄分別有,於此二都無,此中唯有空,於彼亦有此」,乃至「是則契中道」。不知此義者,執真如界有其種類,內外所現,相續流來。真如遍一切,不可說言雖處在陰中,佛性之言非唯目理,六度等行皆名佛性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界非為性種性,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55

非唯親現聞說名為熏習,本正見種亦說為熏習,因增長故,所以《地持論》等說亦名為因,亦名為增長。既然,此熏習並不是阿賴耶識攝,是此能對治義,就應當清楚明白不得以第八阿賴耶識體作為菩薩性種性,才是名為平等因。若許阿賴耶識為無漏法,則苦集對治即不得為染法因,所以,梁論說:「即既立為染濁對治及出世心因故,不應後說為不淨品因。」

       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,無漏種子殊勝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933

有人說:

如來藏及識藏,一切有情皆平等而有,即此名為性種性,亦名本性種性;後熏習者名為客性,由新熏習的緣故。五乘種性不同,並不是本有,真如、本識性平等的緣故,一切沒有差別。建立這種說的法的,並不是正理,立宗虛妄故。

這是為什麼?真如法界與第八識阿賴耶識,有情齊有,經論誠文,愚人智者都能明白共許。但是將此當作為性種性者,一切智者並不能認同,這是為什麼?倘若此真如及第八識名為性種性者,一切眾生有情俱有,何名殊勝?之所以佛法殊勝,乃是因有法爾無漏種子,三乘差別不同於無性有情,才說名為殊勝法的緣故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,無漏種子殊勝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約所依真如性,故說為常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241

又《涅槃經》卷第十九說:「又善男子!以性故,生、住、異、滅皆悉是常,然念念滅不可說常。」此說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為常。又卷第三十三:「善男子!常法無住處。若有住處,即是無常。十二因緣無定住處。若有住處,十二因緣不得名常。」此等皆同,約所依真如性,故說為常,並不是說十二因緣即是常法。即是《攝大乘論》所說:「由應身、化身恒依止法身故」,名之為常,並不是自性常。《密嚴經》等經文所說的道理,也是如此,應當明辨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約所依真如性,故說為常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53

又有人再說:第八識因位無常,為什麼於果位有常、無常的不同?既然此等人許有常、無常的不同,同樣的道理,也應當許第八識於果位有思慮非思慮、心非心、色非色等的不同才對。再者說,應化及色二等俱是大圓鏡鏡智所現,那麼,為什麼能變之心是常住法,所變大圓鏡智身是無常法?又不得難言說能變唯是第八識,而所變心、色有不同,何廢能變心是常住法,所變境是無常法?這是為什麼呢?所變種各有不同,而能變唯第八識,能所俱是心、智,怎麼會有得常法、無常法的不同呢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捨離煩惱、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53

然而《大莊嚴論》卷第三說:「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名法身」者,是以第八識持煩惱、所知二障種,證得鏡智之時,捨離煩惱、所知二障種而說「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名法身」;第七識恒執,障礙平等理,離執而能證真如。因此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二智,得法身的緣故,才會說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二智為法身。又真如理功德所依之本,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二智功德所生本,故名為法身,而不是說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就是法身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捨離煩惱、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受用身非自性身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232

阿梨耶識(阿賴耶識)及生起識即是受用身,此二識轉依,而名為法身。倘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的話,那麼,轉二識依後,得何種身?是自性身?或是受用身?由此故知,此種人的見解不是正解,皆是邪辯解故,受用身不成自性身才是正見,倘若受用身即是自性身的話,則沒有大智等眾德;由不無眾德的緣故,自性身不成為受用身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受用身非自性身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36

又有人說報身佛是相續常,建立此種見解的同時已成不正見。倘若建立凝然常義,即有四種失:

一、違教失。

且報身佛菩提為是本有,為是現在有?倘若是本有的話,並不是從因生,則菩提、涅槃俱但有了因,而沒有生因者名,為什麼《涅槃經》卷二十六說:「復有生因,謂六波羅蜜菩提」等?倘若是常法,云何因生?《涅槃經》卷第十三說:「若有諸法從緣生者,則知無常。」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第八藏識非佛正因,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223

又有人說:

如來藏性及第八識如末尼珠隨緣而出,所以《密嚴經》下卷說:「如末尼珠,置於日月光中,隨其所應,各雨其物。阿賴耶識亦復如是,與習氣合,變似眾色,周於世間,若無漏相應,即雨一切諸功德法」者,則此類人自身建立的執著見,認為第八藏識為佛正因者,這種道理並不是正確的說法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第八藏識非佛正因,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032

又有人說第八識體為諸法正因為正確者,此人等所建立的見解,亦是違背了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種子義的法理。心體是一而許親生的話,云何名為種子六義中的引自果與性決定呢?復次,又一因何能通生善法、不善法等?若許如此者,則因一論而成不平等論,此則非佛所說。《涅槃經》卷三十二說:「一切諸法異因異果,亦非一因生一切果,非一切果從一因生。」以此能夠了知,因果名不同,由阿賴耶識具自相、果相、因相三相義,因相之中具有種種界,雖不離第八識,亦不即是阿賴耶識,體用因果,理應如此的緣故。所以《阿毗達磨經》說:「諸法於識藏,識於法亦然,更互為果性,亦常名因性。」又說:「由攝藏諸法,一切種子識,故名阿賴耶,勝者我開示。」以此,我們能夠知道藏識中有種種界,但非即是第八識。然而《華嚴經》、《楞伽經》說心染淨能生一切者,攝用歸體而說,或者攝餘從識而說,所以,並不相違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心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259

一切修行者在見道以前既順如修理,何不生有為無漏法呢?即然取有漏法作為無漏種,而真如不能生一切法,何名為正因?假設真如能生一切法的話,那麼,心又何所作用呢?例如已生的緣故。再者,倘若真如為因所親生,即違背了《涅槃經》及《佛性論》的義理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心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理心非為佛正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323

《成唯識論》及其他大乘經論何處不許真如及心不遍一切有情呢?說一分無性種性者,是隨轉門義。又,倘若以理心為佛正因,即是菩薩性,如何自引《優婆塞戒經》說:「菩薩種性亦復如是,善業因緣發菩提心,名菩薩性」?豈是彼理心因發心而有,方名為菩薩性?倘若說但名為佛性,而不是菩薩性者,那麼,尚且不是菩薩性,如何名為佛性?倘若說發心名為菩薩性者,此說乃根據客性而說,豈彼本性不得名為菩薩性呢?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理心非為佛正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,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380

又有人以為:倘若以經所說,正因應當歸於眾生性,即說眾生性為報佛正因、而布施、持戒等六波羅蜜作為緣因的話,不知道此中說的眾生,是指第八識呢?還是總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呢?倘若取第八識的話,第八識有有漏無漏,若取有漏法,有漏並不是無漏正因,倘若取無漏法,此即佛性,如何但說眾生為正因而沒有差別呢?倘若說有漏、無漏法皆是成佛正因,何須簡別者,眾生即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,布施、持戒等六波羅蜜亦是五蘊,總正因所攝的話,經中何故需另外說布施、持戒等六度萬行?今準經說,以本有性無漏種隱妙難知的緣故,寄附眾生而說此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,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4023

又,既然許真如法性若體能生諸相,應當為報身佛正因者,既然體能生諸相,那麼,應當生一切法為其正因,豈能簡別染、淨法?若如是,便為大謗佛、法、僧三寶。倘若說言與報身佛為正因,不是親生報身佛者,既然不是親生,怎麼會說是正因呢?譬如大地,大地若沒有,百草百卉則不生。雖然依大地有百草百卉等,卻不說大地為百草百卉正因。真如法性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,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455

倘若第一義空是法身正因的話,那麼,是為生因還是了因?倘若為生因的話,法身是常,常法一定非因能所生。《涅槃經》卷十三說:「若有諸法從緣生者,則知無常,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。善男子!佛性無生無滅。」乃至說:「非陰、界、入之所攝持,是故名常。」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,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執初際、本際義為外道見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68

有人說:「涅槃界若滅壞,眾生界有終盡;眾生界倘若有終盡,是亦有初際、本際。本來就有無生法,而現在始作眾生,沒有不是眾生者,尚生眾生界」的見解,此中道理亦不是正見。此說者根據理佛性,或說為如來。倘若以經說眾生有終,應有初際、本際者,那麼,論眾生滅者的見解,比量煩惱也是如此。煩惱即是眾生故,因果既然無始,豈能說是煩惱盡,而譬喻說煩惱有初際、本際等?倘若不許有終者,那麼,諸佛就有煩惱未斷盡;雖許諸佛煩惱斷盡,而說或沒有初際、本際。雖然身終,何妨得無始?故知,彼經大意是以約理佛性而論,並不是此等人所執著「涅槃界若滅壞,眾生界有終盡;眾生界倘若有終盡,是亦有初際、本際。本來就有無生法,而現在始作眾生,沒有不是眾生者,尚生眾生界」的見解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執初際、本際義為外道見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瓦石色法非佛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302

有人說:

瓦石亦是佛性,然瓦石全部不是佛性義,故對生簡眾生無佛性者,且五蘊所不論。若說根據隱覆真性義的說法名為佛性,瓦石等爾,何須簡別有無佛性?建立此義的說法並不正確。貪、瞋、癡等法是煩惱障,而瓦石色法並不是眾生煩惱障,所以經說:「妙色如本住世間,智者於中得解脫。」又經說:「如財在異方。」得說有財者,根據的是有種性者所說。若說的是根據客性義,見沒有佛性而當做有佛性者,這種說法也並不正確。建立這種沒有因卻又能生果者,並不是佛弟子。又復有漏法並不是無漏法因。觀此經說,以因中並不是定有果,譬如虛空常有;非定沒有果,譬如兔子角常沒有。果當有的緣故,非先有故,能為因的緣故,非如言詮顯現得故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瓦石色法非佛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理事佛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244

有人說:

理佛性、行佛性,一切眾生本來就有,如《大雲經》等說,如來常住,二亦無生滅,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作為宗旨。

       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理事佛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五種性習種性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5694

倘若不許菩薩、獨覺、聲聞、人、天乘五乘無始法爾種性不同(菩薩乘,依龍樹《十住毘婆沙論》卷十五即是佛乘),但皆為同一真如盡當能成佛,五性新熏並不是本有的話,那麼,佛世尊令彼等眾生熏習五性義,為什麼不只說大乘令同熏佛種義呢?又《菩薩地經》中說:「非因發心,懃修精進,有菩薩性。」所以說五種性皆悉是本有,從本有種,數數而起現行,熏習成為種子,名為習種性義。又《善戒經》等說,解定不是因說:「有聲聞性,以聲聞乘而般涅槃」等義,故知五種性不同並不由新熏義而成。倘若只是由新熏而才有五種性不同的話,即應當說起初先沒有聲聞性,而後令生起聲聞乘性,再依聲聞乘等法教說;既然不作這樣的見解與說法,應當明白五種性並不是新熏而生,如果建立唯新熏而生才有五種性不同的義理者,此等人於理教應當互相違背才對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五種性習種性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不生真如,復不自顯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295

那麼,心、心所法豈不是報佛的正因嗎?倘若不是報佛正因,即是違背了《莊嚴論》及《攝大乘論》等。四智心品名為報身,許為報佛而說:「相應善法等作為緣因」的話,此種見解著實太過錯謬。倘若以真如作為為法身正因的話,不過有二種因,所謂生因、了因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不生真如,復不自顯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612

那麼,又豈不許報身佛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嗎?倘若具備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,正因尚且不是五蘊所攝,寧能作為五蘊之因?又《佛性論》不許真如能生有法,所以說,第八識雖然為正因,但並不是根據無始現行識所說。《楞伽經》說:「具足無漏薰習法,故名不空如來藏。」倘若取無始現行之識作為成佛正因的話,那麼,成佛正因無漏恆為現行,怎麼會有凡夫呢?應當一切眾生皆已經是佛了。倘若說無始現行之識是有漏法的話,那麼,有漏法怎麼能夠成為成佛的正因呢?這就是《攝大乘》中所說的:「說毒為甘露」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不作正因,常法不作因緣義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3118

有人說:

因有緣因、正因,果有近果、遠果。緣因即是相應善法等,正因即是第八識如來藏性。八識齊成,真如遍有,縱使缺少了緣因,修行後當然也會成佛。如果不相信第八識如來藏性作為成佛的正因,豈不是迷惑於佛法正理嗎?

       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真如不作正因,常法不作因緣義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敘說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81

倘若說真如、佛性是一,種性不同,眾生皆得作佛者,那麼,《鴦掘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所說的「四擔三草」的譬喻則不能成就;倘若說一闡提、聲聞、緣覺二乘盡不能作佛,種性各有其自性,即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的三車二城之說不能建立。所以由生界種性,有無約理,周遍有識,皆有據事而有差別。有識有、無,有性復有定、不定殊,無性復有暫、畢竟之差別,以此聲聞說有多類,一闡提復演數沒。因斯乘或一、二、三、五等分,果或凡、聖、權、實等別。或說皆有佛性,皆當能作佛,或說有無種性,非皆能作佛。

   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敘說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《成佛正因》前言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4
點擊數: 2190

本書以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作為底本,此論總有四卷、三章:爰真破執章、引鑒除謬章、依文顯正,共七萬餘字,多所引用《涅槃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深密》、《瑜伽》、《佛性論》、《勝鬘》、《攝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等經論。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為唯識宗實際創始者窺基法師弟子 慧沼法師(西元651-714年)所作。慧沼阿闍梨初在 玄奘三藏門下受學法相唯識,爾後玄奘三藏往生後又為了能更深入法相唯識諸義而親從窺基(672)大師受學,同年,從學也是玄奘三藏的門人普光(大乘光)受學俱舍義。被稱為山東一遍照、淄州沼、沼闍梨。

依慧沼阿闍梨於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中關於諸多法義作為抉擇義並破析諸人邪見。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然古今自稱弘揚唯識學者,多半落入諸多邪見而自知、或者不知。自知者,為求名聞利養而不修正,不知者,未深入唯識義而自作解釋,所謂一盲引眾盲而不知,此既無明力。

閱讀全文: 《成佛正因》前言

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

【出版】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
詳細內容
By 菩薩藏佛教學會
菩薩藏佛教學會
五 13
點擊數: 2789

本書以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作為底本,此論總有四卷、三章:爰真破執章、引鑒除謬章、依文顯正,共七萬餘字,多所引用《涅槃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深密》、《瑜伽》、《佛性論》、《勝鬘》、《攝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等經論。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為唯識宗實際創始者窺基法師弟子 慧沼法師(西元651-714年)所作。慧沼阿闍梨初在 玄奘三藏門下受學法相唯識,爾後玄奘三藏往生後又為了能更深入法相唯識諸義而親從窺基(672)大師受學,同年,從學也是玄奘三藏的門人普光(大乘光)受學俱舍義。被稱為山東一遍照、淄州沼、沼闍梨。

依慧沼阿闍梨於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中關於諸多法義作為抉擇義並破析諸人邪見。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然古今自稱弘揚唯識學者,多半落入諸多邪見而自知、或者不知。自知者,為求名聞利養而不修正,不知者,未深入唯識義而自作解釋,所謂一盲引眾盲而不知,此既無明力。

閱讀全文: 【出版】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
首頁

  • 簡介
  • 最新法訊
  • 網站問答
  • 計畫緣起
  • 《玄奘三藏所翻經目》
  • 漢語唯識宗傳承
  • 漢語中觀宗傳承
  • 〈唯識道次第略〉
  • 〈五重唯識觀〉
  • 如何深入大藏經?
  • 回到首頁

問答釋義

  • 佛教問答
  • 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
  • 《唯識抄》
  • 《唯識要義問答》
  • 《成佛正因》
  •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疏文勘註
  • 《中論研習》
  • 《菩薩行》
  • 《唯識手冊》
  • 《瑜伽真實義品略記》

增上戒學

  • 《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》

增上心學

  • 《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》
  • 《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》
  • 《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》

增上慧學

  •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
  • 《玄奘三藏譯撰全輯》七十六部
  • 《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》
  • 《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》
  • 《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》
 
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: Readmoo讀墨︱ Google Play圖書︱PChome書店︱ 樂天kobo︱Pubu 電子書︱ Amazon ︱ Apple Books
贊助我們︱聯繫我們 l E-mail:sunyacitta@gmail.com
© Copyright 2015-2025, All Rights Reserved 菩薩藏佛教學會  
本站由 RUMOTAN 提供技術支援與贊助營運成本
願以此編撰、出版、流通佛法三藏經律論法寶一切功德,迴向菩薩藏佛教學會 王穆提居士先父 王瓊儒居士,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於菩薩道永不退轉。
Block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