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抄》(二) - 被遺忘的台灣佛教史

越南 大乘燈師

義淨三藏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:「於此創與大乘燈師相見,留住一載。學梵語,習《聲論》。遂與燈師同行,取正西路。商人數百,詣中天矣。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,過大山澤,路險難通。要藉多人,必無孤進。於時淨染時患,身體疲羸。求趁商徒,旋困不能及。雖可勵己求進,五裡終須百息。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,並燈上人,並皆前去,唯余單己,孤步險隘。日晚晡時,山賊便至。援弓大喚,來見相陵。先撮上衣,次抽下服。空有絛帶,亦並奪將。當是時也,實謂長辭人代,無諧禮謁之心;體散鋒端,不遂本求之望。」

撰文的慧嚴法師為台灣比丘尼第一位取得博士學位者(日本京都大學,1990年),前說葉阿月教授為女居士。

台中后里毘盧禪寺在西元1932年成立女子佛學專班,比中國的支那內學院1939年還要早七年,而且台灣的還是以比丘尼(女性)接受教育為主的佛學專班,中國這時候並沒有這樣的女眾佛學院,中國在八十年代初才有第一所以比丘尼受教育的四川尼眾佛學院,台灣這時候的女性出家眾教育,已經早了中國將近五十年。

「昭和2年夏,從事建築,遠近聞其義舉皆慕而捐助之,行將三載,本殿及附屬宿舍悉概告竣,材堅式勝,實開臺灣寺院建築一大新記錄。觀夫覺滿老人發心之偉,妙塵姊妹繼志之勇,豈獨為山寺哉。……毘盧寺之大雄寶殿中,獨奉釋迦,擯棄在來寺院雜信之故習,表示信仰單純之精神,此是其崇信之特色也。朝晚依自新編毘盧誦本而作大眾公課,斯是其行持之特色也。復觀其寺之概覽,知其之組織,純為學術研究及教育之機關,養成闡揚佛學、利世人才為鵠的,非徒結香火因緣者,此是其宗旨之特色也。據其現在之實況,既先以指導研究制,定員二十名,昭和八年度,研究課程如次:一、四分律學二、雜阿含大意三、印度佛學史四、因明論理學五、唯識學六、大乘禪學七、西洋哲學八、中國文學等。此項課程,為順序研究起見,特分二半期教授。然佛學世學兼習者,能圖堅固根本學問,以備進出社會隨機說法,斯是抱漸進發展之計劃也。」《南瀛佛教》第十一卷第二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