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抄》(二)

越南 大乘燈師

義淨三藏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:「於此創與大乘燈師相見,留住一載。學梵語,習《聲論》。遂與燈師同行,取正西路。商人數百,詣中天矣。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,過大山澤,路險難通。要藉多人,必無孤進。於時淨染時患,身體疲羸。求趁商徒,旋困不能及。雖可勵己求進,五裡終須百息。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,並燈上人,並皆前去,唯余單己,孤步險隘。日晚晡時,山賊便至。援弓大喚,來見相陵。先撮上衣,次抽下服。空有絛帶,亦並奪將。當是時也,實謂長辭人代,無諧禮謁之心;體散鋒端,不遂本求之望。」

 

大乘燈禪師者,愛州(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)人也,梵名莫訶夜那缽地已波(唐云:大乘燈。)。

幼隨父母泛舶往杜和羅缽底國,方始出家。後隨唐使郯緒,相逐入京,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處進受具戒。居京數載,頗覽經書,而思禮聖蹤,情契西極。體蘊忠恕,性合廉隅。戒巘存懷,禪枝葉慮。以為溺有者假緣,緣非則墜有,離生者托助,助是則乖生。乃畢志王城,敦心竹苑,冀摧八難,終求四輪。

遂持佛像,攜經論。既越南溟,到師子國觀禮佛牙,備盡靈異。過南印度,復屆東天,往耽摩立底國。既入江口,遭賊破舶,唯身得存。淹停斯國十有二歲,頗閒梵語,誦《緣生》等經,兼循修福業。

因遇商侶,與淨相隨詣中印度。先到那爛陀,次向金剛座,旋過薛舍離,後到俱屍國,與無行禪師同遊此地。

燈師每嘆曰:「本意弘法,重之東夏。寧志不我遂,奄爾衰年。今日雖不契懷,來生願畢斯志。」然常為睹史多天業,冀會慈氏。日畫龍華一兩枝,用標心至。

燈公因道行之次,過道希師所住舊房。當於時也,其人已亡,漢本尚存,梵夾猶列。睹之潛然,流涕而嘆:「昔在長安,同遊法席。今於他國,但遇空筵。」傷曰:

嗟矣死王,其力彌強。傳燈之士,奄爾雲亡。神州望斷,聖境魂揚。眷余悵而流涕,慨布素而情傷。

禪師在俱屍城般涅槃寺而歸寂滅,於時年餘耳順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