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 - 身、口、意行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
身、口、意行

復問:「云何身行?云何口行?云何意行?」

答言:「長者!出息、入息名為身行。有覺、有觀名為口行。想、思名為意行。」

復問:「何故出息、入息名為身行?有覺、有觀名為口行?想、思名為意行?」

答:「長者!出息、入息是身法,依於身、屬於身、依身轉,是故出息、入息名為身行。有覺、有觀故則口語,是故有覺、有觀是口行。想、思是意行,依於心、屬於心、依心轉,是故想、思是意行。」

復問:「尊者!覺、觀已,發口語,是覺、觀名為口行。想、思是心數法,依於心、屬於心想轉,是故想、思名為意行。」

《成唯識論》卷第四:「又若此位有第六識,彼心所法為有為無?若有心所,經不應言,住此定者,心行皆滅,又不應名滅受想定。此定加行,但厭受、想,故此定中,唯受、想滅。受、想二法,資助心強,諸心所中,獨名心行,說心行滅,何所相違?無想定中,應唯想滅,但厭想故,然汝不許。既唯受、想,資助心強,此二滅時,心亦應滅。如身行滅,而身猶在,寧要責心令同行滅?若爾,語行尋、伺滅時,語應不滅,而非所許。然行於法,有遍非遍,遍行滅時,法定隨滅,非遍行滅,法或猶在。非遍行者,謂入出息,見息滅時,身猶在故。尋、伺於語,是遍行攝,彼若滅時,語定無故。受、想於心,亦遍行攝,許如思等大地法故。受、想滅時,心定隨滅,如何可說彼滅心在?又許思等是大地法,滅受、想時,彼亦應滅。既爾,信等此位亦無,非遍行滅,餘可在故,如何可言有餘心所?既許思等此位非無,受、想應然,大地法故。又此定中,若有思等,亦應有觸,餘心所法無不皆依觸力生故。若許有觸,亦應有受,觸緣受故;既許有受,想亦應生,不相離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