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 - 解脫清淨斷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
解脫清淨斷

「苦種!云何為解脫清淨斷?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,恚、癡心無欲解脫。如是解脫,未滿者令滿,已滿者隨順攝受,欲精進乃至常攝受,是名解脫淨斷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七:「妄計清淨論者,謂如有一,若沙門,若婆羅門,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:若我解脫,心得自在,觀得自在。謂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,嬉戲娛樂,隨意受用,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。又有外道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:若有離欲惡不善法,於初靜慮得具足住,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,是亦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。又有外道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:若有眾生,於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,所有諸惡皆悉除滅。如於孫陀利迦河,如是於婆湖陀河、伽耶河、薩伐底河、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,應知亦爾,第一清淨。復有外道,計持狗戒,以為清淨;或持牛戒,或持油墨戒,或持露形戒,或持灰戒,或持自苦戒,或持糞穢戒等,計為清淨。謂說現法涅槃外道及說水等清淨外道作如是計。

問:彼何因緣,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? 答:由教及理故。教如前說。理者,謂如有一,為性尋思,乃至廣說。彼謂得諸縱任自在、欲自在、觀行自在,名勝清淨,然不如實知縱任自在等相。又如有一,計由自苦身故,自惡解脫,或造過惡,過惡解脫。

今應問彼:汝何所欲?若有於妙五欲嬉戲受樂者,為離欲貪,為未離耶?若已離者,於世五欲嬉戲受樂,不應道理。若未離者,計為解脫清淨,不應道理。

又汝何所欲?諸得初靜慮乃至具足住第四靜慮者,彼為已離一切貪欲,為未離耶?若言一切離者,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靜慮,不應道理。若言未離一切欲者,計為究竟解脫清淨,不應道理。

又汝何所欲?為由內清淨故,究竟清淨,為由外清淨故,究竟清淨?若由內者,計於河中沐浴而得清淨,不應道理。若由外者,內具貪瞋癡等一切垢穢,但除外垢,便計為淨,不應道理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六十四:「復次,此中於真義理門,由遠離二邊理門隨決了已,便能證得所應得義;由能證得所得義故,所餘證得理門,由不可思議理門亦隨決了。又復一切諸佛世尊教導理門,由意趣理門亦隨決了。如是一切,隨其所應。又若於彼真義理門隨決了者,當知能入五種離生:一、能入未離欲離生;二、能入倍離欲離生;三、能入已離欲離生;四、能入獨覺離生;五、能入菩薩離生。

問:若安立諦建立為諦,何因緣故,更復顯示非安立諦? 答:若離非安立諦,二種解脫不應道理,謂於相縛及麤重縛。所以者何?若有行於諸安立諦,彼一切行皆行有相;行有相故,於諸相縛不得解脫;於諸相縛不解脫故,於麤重縛亦不解脫。若有行於非安立諦,不行於相;不行相故,於諸相縛便得解脫;於諸相縛得解脫故,於麤重縛亦得解脫。

問:若唯由彼非安立諦,於一切縛解脫清淨,何緣顯示安立諦耶? 答:為令資糧及方便道得清淨故。

問:若即由彼行有相心,於二種縛解脫清淨有何過失? 答:若有極善定心,依第四靜慮順決擇分善法中轉,緣諸諦境,彼諸行者於二種縛應得解脫究竟清淨,然不清淨,故不應理。又世間道、出世間道二種差別應不可立,然彼二道有相、無相有差別故,不應道理。

云何麤重相?謂若略說,無所堪能不調柔相是麤重相。此無堪能不調柔相復有五相:一、現重相;二、剛強相;三、障礙相;四、怯劣相;五、不自在轉無堪能相。由有此相,順雜染品,違清淨品,相續而住,是故說為無所堪能不調柔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