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2 頁,共 25 頁
法一義種種味
復問長者:「云何法一義種種味?」
答言:「尊者!謂貪有量,若無諍者第一無量,謂貪者是有相,恚、癡者是有相,無諍者是無相。貪者是所有,恚、癡者是所有,無諍者是無所有。復次,無諍者空,於貪空,於恚、癡空,常住不變易空,非我、非我所,是名法一義種種味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九十:「復次,空有二種:一者、有為;二者、無為。此中有為,空無常、恒、久久安住、不變易法及我、我所。若諸無為,唯空無有我及我所。又此空性離諸因緣,法性所攝,法爾道理為所依趣。此或如是,或異或非,遍一切處,無不同歸法爾道理。」
《解深密經疏》卷第二十:「無所有處者,依《婆沙論》,五復次釋,彼云:「問:此何故名無所有處?答:此中無我無我所故。問:一切地中無我、我所,何獨此名無所有處?答:無有餘地能令我執及我所執羸劣穿薄,勢力減少如此地者,故此獨名無所有處。復次,此地無有真實常恆不變易法,損伏常見勝諸餘地,故此獨名無所有處。復次,此地無有所趣所皈屋舍室宅能為救護,摧伏憍慢、懈怠、放逸勝諸餘地,故此獨名無所有處。復次,此地中無無邊行相,初捨彼相,故此獨名無所有處。尊者世友作如是說:於此定中無能所攝行相轉故,如說非我有處、有時、有所屬物,亦無處、時、物屬我者,故此獨名無所有處。」具說如彼。
《正理論》云:「若由勝解,捨一切所有加行所成,名無所有處。謂見無邊行相麤動,為欲厭捨,起此加行,是故此處名最勝捨。以於此不復樂作無邊行相,心於所緣,捨諸所有,寂然住故。」《顯宗》亦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