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 - 不流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
不流

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:「眼流者,眼識起貪,依眼界貪欲流出,故名為流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流者,謂意識起貪,依意界貪識流出,故名為流。」

長者復問尊者摩訶迦旃延:「云何名為不流?」

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:「謂眼識、眼識所識色依生愛喜,彼若盡、無欲、滅、息、沒,是名不流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意識、意識所識法依生貪欲,彼若盡、無欲、滅、息、沒,是名不流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七十:「復次,依二種對治,應知四種根律儀。二種對治者:一、思擇力;二、修習力。四種根律儀者:一、境界護;二、煩惱護;三、纏護;四、隨眠護。境界護者,謂住寂靜勤修行時,以念自守,於諸境界,心不流散故。煩惱護者,謂等位行而遊行時,於諸境界遠離貪憂故,即分別此不取其相,乃至心不流逸者。若於爾時,執取彼相,復起隨覺,執取隨好,則便於彼修防護行,以修習力守護眼根,是名纏護。證眼根護,是隨眠護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六十八:「問:諸行寂滅是滅諦耶?設是滅諦,諸行寂滅耶? 答:若是滅諦,亦諸行寂滅。或諸行寂滅,然非滅諦,謂由無常滅故,非擇滅故,諸行寂滅。

問:何等法滅故,名滅諦耶? 答:略有二種:一、煩惱滅故;二、依滅故。煩惱滅故,得有餘依滅諦;依滅故,得無餘依滅諦。

問:若此滅諦先無後有,云何是常?若常時有,何不一切有情於一切時般涅槃耶? 答:不流轉相、不現行相是滅諦相,此諦云何先無後有?又無生相、無滅相是常相,滅諦亦爾,是故名常。若有證得一切麤重永息滅者,彼般涅槃;若未證得者,彼不般涅槃。有滅諦故,諸有情類有證得者,是故涅槃是證所顯,非生所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