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 - 三縛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四)

三縛

須臾默然思惟已,語尊者那伽達多言:「青者謂戒也,白覆謂解脫也,一輻者身念也,轉者轉出也,車者止觀也,離結者有三種結,謂貪、恚、癡。彼阿羅漢諸漏已盡、已滅、已知、已斷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,未來世滅不起法。

「觀察者謂見也,來者人也,斷流者愛流於生死。彼羅漢比丘諸漏已盡、已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,於未來世成不起法。

「不縛者謂三縛,貪欲縛、瞋恚縛、愚癡縛,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、已斷、已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,於未來世成不起法。是故,尊者那伽達多!世尊說此偈:

「枝青以白覆,一輻轉之車, 離結觀察來,斷流不復縛。 「此世尊所說偈,我已分別也。」
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十七:「縛有三種,謂貪縛、瞋縛、癡縛。由貪縛故,縛諸眾生,令處壞苦;由瞋縛故,縛諸眾生,令處苦苦;由癡縛故,縛諸眾生,令處行苦。由貪等縛,縛處壞苦等者,以貪、瞋、癡於樂等受常隨眠故,又依貪、瞋、癡故,於善加行不得自在,故名為縛。猶如外縛,縛諸眾生,令於二事不得自在:一者、不得隨意遊行;二者、於所住處不得隨意所作。當知內法貪、瞋、癡縛亦復如是。

三縛中,據實一切皆名為縛,即相應識縛是。今據於三隨增,故非增減。釋論師解:由貪、瞋、癡於樂等受常隨眠故。隨眠是隨增,染說在未來,迷一皆如是。於善加行不自在,名縛。又《大論》第八及八十九廢立同。下二喻:初喻於善,不隨所欲;後喻於生死,三受隨增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七十五:「即於此中循環觀故,復有十一後後想縛。云何十一後後想縛?謂於身等住循身等觀者,於諸雜染、清淨諦中所起第一義想,是名初縛;即於雜染第一義中所起造作想,是第二縛;即於清淨第一義中所起無造作想,是第三縛;即於無造作第一義中所起常想,是第四縛;即於造作雜染中所起流轉想,是第五縛;即於常中所起無變異想,是第六縛;即於流轉中,由有苦有變異故,所起苦性想,是第七縛;即於此中,由生滅住異自相故,自相有變異故,所起彼自相想,是第八縛;即於無變異及有變異第一義中所起能攝染汙、清淨一切法想,是第九縛;即於雜染、清淨一切法中所有我無染淨想,是第十縛;即於雜染、清淨諸法所起無自性相想,是第十一縛。由諸菩薩於此後後諸行想縛所知境界正觀察故,能依於空,善修念住,令心解脫;於此想縛得解脫故,一切想縛皆得解脫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八十五:「復次,於生死中而流轉者,有三種縛,由此縛故,心難解脫。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,非由惡說。何等為三?一者、除其愛結,餘結所繫諸有漏事;二者、愛結所染諸有漏事;三者、能生當來後有諸行。於此三縛,由三因緣,心難解脫,謂初由種種故,第二由堅牢故,可愛樂故,第三由微細故。

復由五相,為後有縛所繫縛者,當知有五我慢現行,謂由所依故、所緣故、助伴故、自性故、因果故。當知此中,薩迦耶見以為依止,計我未來或當是有,或當非有,以有、非有為所緣境。此中,非有為所緣境,唯有一種;有為所緣,乃有五種,謂我當有色,我當無色,我當有想,我當無想,我當非有想非無想。如是一切,總收為一,合有六種所緣境界。言助伴者,謂動亂心。言自性者,恃舉行相為其自相,戲論自性為其共相,一切煩惱戲論性故。因果性者,謂能感生為因性故,造作業行,愛隨逐故。

復次,由三種相,當知心善解脫,謂於諸行遍了知故,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,煩惱斷已,於一切處離愛住故。又於此中,由四種行,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,謂無常等;由十一行,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,謂過去、未來等,如前廣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