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: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(書名)十卷,智者大師說,弟子法慎記,灌頂再治。天台三止觀中說漸次止觀者也,略云禪波羅蜜。 ---【佛學大辭典(丁福保)】
簡介: (書名)一卷,隋智者撰。取法華,普賢觀經,及諸大乘經之意,記修法華三昧之行法儀式。然此為宋人之刪定本,已失其真,題曰法華三昧行法者。是其真本,今日所用之法華懺法,即由此本抄出。 ---【佛學大辭典(丁福保)】 法華三昧懺儀(一卷) 瓦官寺沙門釋智顗,輒釆法華普賢觀經,及諸大乘經意,撰此法門,流行後代。 勸修第一。方便第二。正入道場方法第三。正修行方法第四。一嚴淨道場,二淨身,三三業供養,四奉請三寶,五讚歎三寶,六禮佛,七懺悔,八行道旋遶,九誦法華經,十思惟一實境界。略明修證相第五。 ---【閱藏知津(蕅益大師著)】
簡介: (書名)一卷,隨智者說,門人灌頂記。說行方等三昧之儀軌作法者。 ---【佛學大辭典(丁福保)】 方等三昧行法(一卷 前有遵式序) 隋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方等祕法具六緣第一:一法緣,二善知識,三前方便,四辦衣,五行法,六供養。識遮障第二:一洗浴調適,二飲食調適,三行道調適,四坐禪調適。禁法第三:一七日要心,及誦咒,二請師受戒,及發露,三見善惡業相,及十法王子等,不得向人說。內律要訣第四:一明五篇戒滅不滅相,二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。修行第五。受戒第六。不說。...
簡介: 法界次第初門(三卷) 隋天台智者大師撰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,輒依經附論,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,裁為七卷,流傳新學,略為三意:一為讀誦尋論隨見法門,脫有迷於名數者。二為未解聖教所制法門淺深之次第。三為學三觀之者,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,一一歷心而轉作,則觀解無礙,觸境不迷,若於一念心中,通達一切佛法者,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。故出此三百科,名教仍當,名下略辯體相,始得三卷。(僅六十科)...
簡介: 四念處(四卷)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先明一切諸法,皆不可思議,不可宣說。次明四悉檀因緣故,亦可得說,乃約生生等四句,各明四門,四念處,三十七品,因行果位,差別不同。 ---【閱藏知津(蕅益大師著)】
簡介: 金光明經玄義(二卷)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總釋五章,為二:初生起,二簡別。別釋五章,為五:初釋名。又五:一通別。二翻譯。三譬喻。四附文釋。五當體釋。後更約觀心釋。就第三譬喻中,先破舊解,次為三意:一標十數。二釋十相。三簡十法。十數者,謂三德,三寶,三涅槃,三身,三大乘,三般若,三菩提,三佛性,三識,三道也。釋之與簡,具在本文。四附文釋者,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,不約譬也。五當體釋者,俗本無名,隨真立名,法性之法,可尊可貴。名為金。此法性寂而常照,名為光。此法性大悲,能多利益,名為明。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。後更約觀心釋者,諸佛解脫,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。還約十種三法,始於三道,終於三德,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,具顯金光明法性,明六即位也。第二辨體,為三:一釋名。二引證。三料簡。釋名者,法身法性,是經體質,餘二在本文。第三明宗者,但用佛果為宗,何者,法性常體,甚深微妙,若欲顯之,非果不克,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。第四明用,滅惡生善為經力用。懺品滅惡,非不生善,讚品生善,非不滅惡。互說一邊爾。空品雙導,懺不得空,惡不除滅。讚不得空,善不清淨。四王品已下,護經使宣流通,還是生善,攘災令去,還是滅惡也。第五判教相者,方等滿字,通別通圓,約五味,則生酥攝。約四藏,則雜藏攝。(四藏,謂聲聞藏,菩薩藏,佛藏,雜藏也)...
簡介: 金光明經文句(六卷)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判三分云:夫三段者。不可杜斷隔絕,序本序於正通,序則有三義,正本正於序通,正亦三義。通本通於正序,通亦三義。上中下語皆善故,又眾生得道,根性不同,何容序無滋味,流通歇末耶!今從如是我聞,入壽量品,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,為序段。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,正說段。從四王品下訖經,流通段。序有三義:一次緒,謂如是我聞等。二敘述,謂是時如來等。三發起,謂其室自然廣博等,正宗中,壽量明常果為宗,常果契性,性即是體,二義宛然。懺悔品滅惡,讚歎品生善,空品導成,即是經用也。流通品凡為七意,四天王至散脂五品,明天王發誓,勸獎人王,弘宣此經(一)。正論善集二品,明人王弘經,天王祐助,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(二)。鬼神品,明聽經功德(三)。授記品,證聽經功德不虛(四)。除病流水二品,引昔聽經之功德,證今護持之非謬(五)。捨身品,引昔行經不惜軀命,戒勸師弟勿吝法財(六)。讚佛品,明諸菩薩稱揚佛法,能宣所宣,利益深重(七)。...
簡介: (書名)二卷,天台說,灌頂記。解觀音經之文句者。 ---【佛學大辭典(丁福保)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