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六) - 安隱眠


貪愛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過去世時,海洲上優婆塞至他優婆塞舍會坐,極毀呰欲,言:『此欲者,虛妄不實,欺誑之法,猶如幻化,誑於嬰兒。』還自己舍,恣於五欲,是優婆塞舍有天神止住。時,彼天神作是念:『是優婆塞不勝不類,於餘優婆塞舍會坐眾中極毀呰欲,言:「如是欲者,虛偽不實,欺誑之法,如誑嬰兒。」還己舍已,自恣五欲,我今寧可發令覺悟。』而說偈言: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六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六)

安隱眠

爾時,世尊出房露地經行,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,即至其前,以俗人禮法恭敬問訊:「云何?世尊!安隱臥不?」

爾時,世尊說偈答言: 「婆羅門涅槃, 是則常安樂, 愛欲所不染, 解脫永無餘。 斷一切希望, 調伏心熾燃, 心得寂止息, 止息安隱眠。」

《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》卷第七:「復次,若欲自求利益安樂,於諸論軌應善通達,不應與他而興諍論。

如薄伽梵於《大乘阿毗達磨經》中說如是言:「若諸菩薩欲勤精進修諸善品,欲行真實法隨法行,欲善攝益一切有情,欲得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當正觀察十二處法,不應與他共興諍論。

何等十二?

一者、宣說證無上義微妙法時,其信解者,甚為難得。 二者、作受教心而請問者,甚為難得。 三者、時眾賢善觀察得失,甚為難得。 四者、凡所興論,能離六失,甚為難得。何等為六?謂執著邪宗失、矯亂語失、所作語言不應時失、言退屈失、麤惡語失、心恚怒失。 五者、凡興論時,不懷獷毒,甚為難得。 六者、凡興論時,善護他心,甚為難得。 七者、凡興論時,善護定心,甚為難得。 八者、凡興論時,欲令己劣他得勝心,甚為難得。 九者、己劣他勝,心不煩惱,甚為難得。 十者、心已煩惱,得安隱住,甚為難得。 十一者、既不安住,常修善法,甚為難得。 十二者、於諸善法既不恒修,心未得定,能速得定,心已得定,能速解脫,甚為難得。」

《成唯識論》卷第十:「此轉依果,又不思議,超過尋思言議道故;微妙甚深,自內證故;非諸世間喻所喻故。

此又是善,白法性故。清淨法界,遠離生滅,極安隱故;四智心品,妙用無方,極巧便故;二種皆有順益相故;違不善故:俱說為善。論說處等,八唯無記,如來豈無五根、三境?此中三釋,廣說如前。一切如來身土等法,皆滅、道攝,故唯是善。聖說滅、道唯善性故,說佛土等非苦、集故。佛識所變有漏不善、無記相等,皆從無漏善種所生,無漏善攝。

此又是常,無盡期故。清淨法界,無生無滅,性無變易,故說為常;四智心品,所依常故,無斷盡故,亦說為常。非自性常,從因生故;生者歸滅,一向記故,不見色、心非無常故。然四智品由本願力,所化有情無盡期故,窮未來際無斷無盡。

此又安樂,無逼惱故。清淨法界,眾相寂靜,故名安樂;四智心品,永離惱害,故名安樂;此二自性皆無逼惱,及能安樂一切有情,故二轉依俱名安樂。

二乘所得二轉依果,唯永遠離煩惱障縛,無殊勝法故,但名解脫身。

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,名大牟尼。此牟尼尊所得二果,永離二障,亦名法身,無量無邊力、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。體、依、聚義,總說名身。故此法身,五法為性,非淨法界獨名法身,二轉依果皆此攝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