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六) - 四果
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六)
《唯識春秋》(十六)

四果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於四念處多修習,當得四果,四種福利。云何為四?謂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二十九:「云何修果?謂四沙門果:一、預流果;二、一來果;三、不還果;四、最上阿羅漢果。此中云何名沙門?云何名果?謂聖道名沙門,煩惱斷名果。又後生道或中或上,是前生道所生之果。

問:何故建立如是四果? 答:對治四種諸煩惱故,謂諸無事能感惡趣、往惡趣因煩惱斷故,及能斷彼對治生故,立預流果。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,立此果者,謂依三品,有三種結,障礙聖道,令不生故:一、在家品;二、惡說法毗奈耶品;三、善說法毗奈耶品。依在家品,有薩迦耶見,由此見故,先生怖畏,最初不欲發趣聖道。依惡說法毗奈耶品,有戒禁取,由此取故,雖已發趣,而行邪僻,由是不能生起聖道。依善說法毗奈耶品,有疑,由此疑故,雖已發趣,不行邪僻,而於正道未串習故,於如實見所知事中猶預疑惑,障礙聖道,不令生起。由是因緣,唯說斷此,立預流果。此預流果極餘七有,由是因緣,多生相續。

若斷再生相續煩惱,生無重續,立一來果,謂若永斷天有所攝、人有所攝再生相續所有煩惱,極唯更受天有一生、人有一生,故於爾時立一來果。若已永斷能感還來生此煩惱,唯於天有當可受生,即於爾時立不還果。若已永斷一切能感生有煩惱,建立最上阿羅漢果。而薄伽梵說:「永斷三結,薄貪瞋癡,立一來果;永斷能順五下分結,立不還果;永斷一切煩惱究竟,建立最上阿羅漢果。」是名修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