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6 頁,共 23 頁
遠離他處他境界
「如是,比丘!如彼鷹鳥,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,遊於他處,致斯災患。汝等比丘亦應如是,於自境界所行之處,應善守持,離他境界,應當學。
「比丘!他處他境界者,謂五欲境界,眼見可意、受、念妙色,欲心染著;耳識聲、鼻識香、舌識味、身識觸,可意、受、念妙觸,欲心染著。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。比丘!自處父母境界者,謂四念處。云何為四?謂身身觀念處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處。是故,比丘!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,遠離他處他境界,應當學。」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第十二:「偈曰:
住持及受用,種子合三因。 依止及心法,亦種為彼縛。
釋曰:三因者:一、住持因;二、受用因;三、種子因。住持因者,謂器世界。受用因者,謂五欲境界。種子因者,謂阿梨耶識,由此識是內外諸法種子因故。此三因如繩,即是能縛。
問:此縛縛何等物? 答:依止及心法,亦種為彼縛。所縛亦有三種:一、依止;二、心法;三、阿梨耶識。
問:依止是何等? 答:是眼等六根。
問:阿梨耶識是何等? 答:是三界內外諸法種子。此中但有阿梨耶識可縛,無人我可縛,此名如實知繫縛。」
《菩薩地持經》卷第九:「解行住菩薩行解行時,有何行相?解行住菩薩行解行時,以思惟力,菩薩所作方便思惟修習,不能性自真實堅固不退,不得菩薩不退轉修。如修,如是修果種種無礙、神通、解脫、三昧、正受悉皆不得,亦未離五恐畏,所謂不活畏、惡名畏、死畏、惡道畏、大眾畏。思惟修習利益眾生,不能自性哀愍,或時起邪身口意業,有時貪著五欲境界,有時慳惜所有眾具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