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七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於此三位,信等五根義?

文章索引

 
問:於此三位,信等五根義?
 
答:於此三位,信等五根、意、喜、樂、捨為此根性。加行等位,於後勝法求證愁慼,亦有憂根,非正善根,故多不說。
 
於前三位,九根為性。
 
然加行位及資糧位於後涅槃勝法求證未知,愁慼欲證,亦有憂根,即以十根為性
 
安惠菩薩集糅《對法》,多順同彼。
 
以不通無漏,復是慼行,非正根攝。
 
根本位中,必憂不起,《瑜伽》等中,故多不說
 
然解脫加行分位非無此憂根,然資助法非正根法。若入無漏,彼漏滅故。
 
然此無漏根通三界地
 
五十七說︰「七根入無色,後三有一能入,有一不能入。」
 
彼前文復云:「空處等,十一根可得;非想地,唯八。」即三無漏,非想皆無。
 
前三無色有此初根,餘二根可知。
 
此相難故,所以別說。
 
前三無色有此根者,有勝見道,傍修得故。
 
謂有菩薩見道,先時曾異生位修習得彼定已,後入見道,傍修彼以前所起世俗智種子故,種子得根名,說彼為有,後亦許起。既非見道,起亦無失。
 
《對法》第十三解真現觀云︰「又於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。由出世智增上緣力,長養彼種子故,名得此智。而不現前,以見道十六心剎那無有間斷,不容現起世間心故;於修道位,此世俗智方現在前。」此根非加行及無漏根現行於彼有,以彼地無四善根故。
 
又解︰二乘人亦有先修習者,後入見道,名勝見道,亦傍修彼。然此修道亦得現起,非如小乘三類智邊所修等智畢竟不起,以功德法故須修。
 
此不應爾,以助與力令其殊勝,彼地此種法爾有故。此中說修,唯得修修,非行修修,必不起故。唯相見道修,以差別諦觀順世俗智故,非真見道不相順故。
 
又解︰真見道亦修,以時促無差別,所以不說。
 
此中說下亦得修上,先離色界欲及菩薩得,故云「有勝見道」,非一切見道皆爾。若依《對法》第十,上唯修下,依決定說,漸離欲說,非實道理。
 
又解︰菩薩三無色地亦有無漏見道,但修種增,畢竟不起。如下三靜慮,見道亦畢竟不起。
 
此義應思。修用何為?寧知彼地有其見道?見道何故依唯於定?非惠地故。
 
或說︰既許善法欲已去名此根者,即菩薩解脫分者亦生於彼,故作此說。二乘人劫數近故,不可說有彼解脫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