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卷第四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- 問:心雜染故,有情雜染;心清淨故,有情清淨義?

文章索引

 
問:心雜染故,有情雜染;心清淨故,有情清淨義?
 
答:又契經說:心雜染故,有情雜染;心清淨故,有情清淨。若無此識,彼染淨心不應有故。
 
自下第十、引染淨心經。
 
《維摩》等云:「心淨故眾生淨,心垢故眾生垢。」其《阿含》等,亦有此文。
 
今言心染故情染等,此如《瑜伽》五十四卷「識住」中解。
 
此中意說,以本識現、種為染淨心,令有情染淨。即當《攝論》染淨章,染章即三雜染,淨章即是世出世淨。
 
謂染淨法以心為本,因心而生,依心住故,心受彼熏,持彼種故。
 
下別解中,先總解,後別破。
 
此總中言,染淨諸法以心為本。
 
若有漏、無漏、常、無常、有為、無為,染淨之法皆以本識為本,故言心染情染,心淨情淨。
 
此言有為等法,總句;無為法等,別句。染淨之法,至下當知。
 
有漏現行依心生,種子依心住,心受無漏現行熏,持彼無漏種故。
 
又解:初句如前。
 
「因心而生」者,謂有為現行法皆因種子心而生。
 
「依心住」者,謂有為現行法皆依現行識法而住。
 
「心受彼熏」者,謂本識現行,受染淨有為現行之熏,釋上「依」、「住」。
 
「持彼有為之種子故」,釋上「因心生」。
 
隨心染淨,有情染淨,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為有情故。
 
或心體是有情,心染故情染,心淨故情淨。
 
此文有釋:「以心為本」,總句如初。
 
「因心而生」,謂雜染法,即是有漏三性皆是,以相順故,遂別各生。
 
「依心住故」,謂清淨法,有為無漏不順本識故,但說依心住。
 
「心受彼熏,持彼種故」,釋上所由,並通染淨。
 
又「心受彼熏」,是有漏法。
 
「持彼種故」,是無漏法。
 
又有別解:「以心為本」,總句。「因心而生,依心住故」,並有漏法現行,依種子心生,依現行識住。
 
「心受彼熏,持彼種」者,即無漏有為法,雖心相違,心受彼現行之熏,能持彼現行種故。後心淨時,有情隨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