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
時,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,作如是念:「半梵行者,所謂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,非惡知識、惡伴黨、惡隨從。」
時,尊者阿難從禪覺,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!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,作是念:『半梵行者,所謂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,非惡知識、惡伴黨、惡隨從。』」
佛告阿難:「莫作是言:『半梵行者,謂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,非惡知識、惡伴黨、惡隨從。』所以者何?純一滿靜,梵行清白,所謂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,非惡知識、惡伴黨、惡隨從。我為善知識故,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。如是擇法覺分,精進、喜、猗、定、捨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。以是故當知,阿難!純一滿靜,梵行清白,謂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,非惡知識、非惡伴黨、非惡隨從。」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十三:「饒益無記者,謂如有一,於自僕使、妻子等所,以非穢非淨心而行惠施。受用無記者,謂如有一,以無簡擇、無染汙心受用資具。無簡擇心者,為別善性。無染汙心者,為別不善性。引攝無記者,謂如有一,於工巧處串習故,於當來世復引攝如是相身,由此身故,習工巧處,速疾究竟。對治無記者,謂如有一,為治疾病,得安樂故,以簡擇心,好服醫藥。寂靜無記者,謂色、無色界諸煩惱等,由奢摩他所藏伏故。等流無記者,謂變化心俱生品。是證等流故,名等流無記。變化心相應共有等法,名俱生品,此心、心所謂嬉戲故,發起變化,是無記性;若為利益安樂有情,當知是善。復有示現善、不善、無記法。此復云何?謂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訶薩,為欲饒益諸有情故,有所示現。當知此中,無有一法真實可得。有所示現者,謂佛菩薩由所化有情力故,示現種種善不善等。示現不善者,謂化作賊等,示現斷其首足等事,怖餘有情,令調伏故。
《華嚴經》第四十九善財求善知識,有王名滿足,彼害眾等,名示現不善。《報恩經》中,佛在舍衛國崛山中,有五百人,斷道劫人,佛化乘鴈。彼等皆是。然是後得智中大悲所作。若菩薩實與煩惱相應,又由大悲所引,後得智後起也。此煩惱猶如咒藥所伏諸毒,不為過失。」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第一:「已說不應怖畏因,次說能行此法智。偈曰:
隨次聞思修,得法及得慧, 此智行此法,未得勿非毀。
釋曰:若人最初依善知識能起正聞,次於正義能起正憶,次於真實境界得生正智,次從彼彼得證法果,次從彼後起解脫智,是人此智隨深入遠,能行此法。汝若自無此智,不應決定言非佛語。」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第九:「偈曰:
如前供養佛,略說有八種, 親近於善友,應知八亦然。
釋曰:應知親近善知識亦有依等八種。
問:此中,八義復云何?
偈曰:
調靜除德增,有勇阿含富, 覺真善說法,悲深離退減。
釋曰:此偈顯示第一依親近。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,應堪親近。何謂為十?一者、調伏;二者、寂靜;三者、惑除;四者、德增;五者、有勇;六者、經富;七者、覺真;八者、善說;九者、悲深;十者、離退。調伏者,與戒相應,由根調故。寂靜者,與定相應,由內攝故。惑除者,信念與慧相應,煩惱斷故。德增者,戒定慧具,不缺減故。有勇者,利益他時不疲惓故。經富者,得多聞故。覺真者,了實義故。善說者,不顛倒故。悲深者,絕悕望故。離退者,於一切時恭敬說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