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七) - 不退轉
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七)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七)

不退轉

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:「有法修習多修習,能令行者得不退轉,謂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身身觀念住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住。」

《成唯識論》卷第九:「此二見道,與六現觀相攝云何?六現觀者:一、思現觀,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。此能觀察諸法共相,引生煖等。加行道中,觀察諸法,此用最猛,偏立現觀。煖等不能廣分別法,又未證理,故非現觀。二、信現觀,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。此助現觀令不退轉,立現觀名。三、戒現觀,謂無漏戒。除破戒垢,令觀增明,亦名現觀。四、現觀智諦現觀,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、後得無分別智。五、現觀邊智諦現觀,謂現觀智諦現觀後,諸緣安立世出世智。六、究竟現觀,謂盡智等究竟位智。

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,此相見道攝彼第四、第五少分。彼第二、三雖此俱起,而非自性,故不相攝。菩薩得此二見道時,生如來家,住極喜地,善達法界,得諸平等,常生諸佛大集會中,於多百門已得自在,自知不久證大菩提,能盡未來利樂一切。」

《顯揚聖教論》卷第二:「出世間初靜慮者,謂先以如是行、如是狀、如是相作意入初靜慮,今不以如是行、如是狀、如是相作意。然或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所攝諸法,思惟如病、如癰、如箭,障礙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;或復思惟苦是苦、集是集、滅是滅、道是道;或復思惟真如、法性、實際。如是於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實際,已於如是法心生厭怖;生厭怖已,於不死界攝心而住,或於真如、法性、實際攝心而住。此處無分別智,及彼相應心及心法,及彼所依止轉依,由深入所知義故,則能永害隨眠,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,不退轉法。如是名為出世間初靜慮,乃至無所有處,應當廣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