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七) - 捨覺分食
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七)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七)

捨覺分食

「何等為捨覺分食?有三界。何等三?謂斷界、無欲界、滅界。彼思惟,未生捨覺分令起,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,是名捨覺分食。」

《中邊分別論》卷下:「無障無染因者,猗惑障,為重行作因故,此猗與麤重因對治故;依止者,是禪定;自性者,是捨覺分。」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第十:「偈曰:

念伏於諸境,擇法破分別,進速無餘覺,明增喜遍身。 障盡猗而樂,諸作從定生,隨時所欲住,棄取皆由捨。

釋曰:第一、念覺分與輪寶相似:未降國土,輪能降故;未伏境界,念能伏故。第二、擇法覺分與象寶相似:諸國勍敵,象能摧故;分別勝怨,擇能破故。第三、精進覺分與馬寶相似:大地闊邊,馬速窮故;真如極際,進速覺故。第四、喜覺分與珠寶相似:珠光燭幽,王歡極故;法明破暗,心喜滿故。第五、猗覺分與女寶相似:王受快樂,女摩觸故;智脫障惱,猗息惡故。第六、定覺分與藏臣寶相似:王有所須,從臣出故;智有所用,從定生故。第七、捨覺分與兵寶相似:主兵閱眾,棄弱取強,隨轉輪聖王,所住不疲倦故;菩薩修行,棄惡取善,隨無分別智,所住無功用故。成立七覺分與七寶相似,其義如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