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於淨相
佛告阿難:「善哉!善哉!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,知前後昇降。所以者何?心於外求,然後制令求其心,散亂心、不解脫皆如實知。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,於彼身身觀念住已,若身躭睡,心法懈怠,彼比丘當起淨信,取於淨相,起淨信心;憶念淨相已,其心則悅,悅已生喜;其心喜已,身則猗息;身猗息已,則受身樂;受身樂已,其心則定。心定者,聖弟子當作是學:『我於此義,外散之心攝令休息,不起覺想及已觀想,無覺無觀,捨念樂住;樂住已,如實知。』受、心、法念亦如是說。」
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第十本:「論:「由斯六地」至「執有淨者」。
述曰:緣苦、集行流轉相為障,執有染是。「相多現行」,即障緣起還滅觀,緣滅、道淨相為障。
論:「取淨相故」至「住無相觀」。 述曰:由取無漏淨相故,相觀多行,未能多時住無相觀,即後得智作有相淨觀也。雖作無相,少時能故。《解深密》云:「現前觀察行流轉愚。」言現前者,觀現前有漏法染也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三十三:「彼由如是樂斷樂修,正修加行,善品任持,欲界所繫諸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行。便作是念:「我今為有於諸欲中貪欲煩惱不覺知耶?為無有耶?」為審觀察如是事故,隨於一種可愛淨相作意思惟。猶未永斷諸隨眠故,思惟如是淨妙相時,便復發起隨習近心、趣習近心、臨習近心,不能住捨,不能厭毀制伏違逆。彼作是念:「我於諸欲猶未解脫,其心猶未正得解脫;我心仍為諸行制伏,如水被持,未為法性之所制伏。我今復應為欲永斷餘隨眠故,正勤安住,樂斷樂修。」如是名為觀察作意。
從此倍更樂斷樂修,修奢摩他、毗鉢舍那,鄭重觀察,修習對治,時時觀察先所已斷,由是因緣,從欲界繫一切煩惱,心得離繫。此由暫時伏斷方便,非是畢竟永害種子。當於爾時初靜慮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,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得生起,是名加行究竟作意。從此無間,由是因緣,證入根本初靜慮定,即此根本初靜慮定俱行作意,名加行究竟果作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