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 - 獨一靜處


不饒益苦

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犍連:「我今晨朝與汝共入王舍城乞食,汝於一處欣然微笑,我即問汝何因緣笑,汝答我言所問非時,我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?」
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

獨一靜處

爾時,尊者大目揵連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,如力士屈伸臂頃,以神通力於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沒,至舍衛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現,語阿那律言:「汝獨一靜處,禪思思惟,作是念:『有一乘道,令眾生清淨,離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得真如法,所謂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身身觀念處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處。若於四念處不樂者,於賢聖法不樂;聖法不樂者,於聖道不樂;不樂聖道者,於甘露法亦不樂;不樂甘露法者,則不能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若於四念處信樂者,樂賢聖法;樂賢聖法者,樂於聖道;樂聖道者,得甘露法;得甘露法者,得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』耶?」

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言:「如是,如是。尊者!」

《瑜伽師地論記》卷第九十:「又言「安住餘梵行者」乃至「由修身念」者,三十七品解位:三「四」、二「五」在方便道,七覺在見道,八正在修道。見道雖具七覺,但見道一入不起,於定即得究竟,是故餘之六覺從定覺支,總名「奢摩他」。八正在修,以數觀察慧強故,餘七從慧,總名「毗鉢舍那」。七方便中,從四念處乃至五力,總名「修身念」,不同小乘但觀色身名為身念。

言「如其所應,彼自性故,彼品類故」等者,問:見道七覺有定非定,何故總名為定?

解云:見道中,定覺支是自性,餘六是彼品類,相從名定;修道,正見是自性,餘七是彼品類,相從名慧。見道已前,有五法:四念處,乃至五力。於中,舉初舉後,故名身念。此四念處,依大乘中,以念慧為性故,於初四念住中但舉身念,後五力中舉其信力,皆通定慧,故言「此中,信、念俱通二品」。舉此欲明修身念體,通於定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