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乘道
時,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,禪思思惟,作是念:「有一乘道,淨眾生,離憂、悲、惱、苦,得真如法,所謂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身身觀念處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處。若於四念處遠離者,於賢聖法遠離;於賢聖法遠離者,於聖道遠離;聖道遠離者,於甘露法遠離;甘露法遠離者,則不能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若於四念處信樂者,於聖法信樂;聖法信樂者,於聖道信樂;聖道信樂者,於甘露法信樂;甘露法信樂者,得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」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二:「僧寶者,隨此修學所生故。 顯所讚中僧寶之相。即是所超聖行海因,故不說佛入僧中所收。又次前章說「佛薄伽梵,教法所依」,俱依法學故,依此法修生曰僧。所學之法既在讚中,能學之僧亦已通讚,離此更無一乘僧故。雖前真理即同體僧,恐讚不周,故舉別體。或顯一乘法離佛體無,學一乘道僧離佛體有,故舉讚此隨學之僧。此讚非凡,前言聖故。一乘三寶既通讚,故歸禮中並通歸禮,由此即顯所禮所讚該同別相,不遍二乘。又釋:前讚一乘,理智可稱,非餘乘故;後於歸禮,總禮三乘,有力等心皆可歸故。前後影顯,故不相違。由此反彰頌言「如是」貫通三寶,指讚歸故。」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二十二:「此中,三學所收,《大論》二十九云:「正見、思惟、精進是慧,正念、正定是定,語、業、命是戒。」又《大智度論》四念處,前三為定門,後一為慧門,此論四念住俱以慧為體。又《大論》七十八精進,三學所攝法;又論福德、智慧中,精進及定是慧、福;根、力中,前四為定門,後一是慧門。《大論》二十九七覺、八道論念攝不同者,據實七覺中言念通二依者是,道支中約念法順定是定門,據實不違,勘第七覺支。又《智度論》念處,攝色、受、心為定門者,何以前喜為慧門,受攝不同者?此《大論》約喜法動涌,受是慧門;《智度論》約多門論,攝受法是定,不分別喜。又不約體語,若約體者,念住皆以慧為體;約門攝語,順相不同,前三為定,後一為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