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 - 定共戒
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

定共戒

天台智者大師《四教義》云:「末代講說,橫說四諦名義,實為委悉;豎而明之,未必深見此意,故以邪為正,以正為邪,以淺為深,以深為淺,世、出世法混濫無分。

聽講、坐禪若明識此意,即於佛法得正信分明,歸依三寶,道心自然而發,專求離苦涅槃,終不染著文字語言無益諍論、貪世名利、眷屬果報也。」即知染著於文字語言無益諍論、貪世名利、眷屬果報者,縱使多學諸法,然彼等道心並未發之。

「若依未到地,發初禪即是定共戒也。」定共戒,此通唯識,基師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第三云:「律儀有三:一、別解脫律儀;二、靜慮律儀,先云定共戒,亦名禪律儀;三、無漏律儀,亦名聖所愛戒,先名道共戒。」此中引禪律儀而通靜慮律儀,故說「亦名」。

學貴專精,專精後而又能會通,而非於無益諍論上用功,既生無益種現,如何有益現行?

「佛法雖有種種法門,而佛遺言但屬依念處以修道也。若離念處,雖復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誦經行道、頭陀坐禪、聽誦多聞、講說教化,皆不得入正道,故佛勸令依念處修道也。」

學人總說四念處乃為小乘法而不欲修,然於此天台智者大師卻云此為佛法入道要門,入道尚且不得,何況修大乘法?此皆異生慢心所致,故於此不能發禪定,又於上說道心亦未能發,於靜慮律儀定共戒未得故終日於無益諍論、貪世名利、眷屬果報等為境界所轉。此於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念處者,觀此攝一切法。爾後又說此為觀「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」一切法。

基師云:「靜慮等者,性離囂高、沈沒等障,名靜;專思一慮,籌度境門,名慮。亦慮亦靜,名靜慮;慮之靜,名靜慮。二釋皆得。靜慮即是定之別名。」此乃依據前師諸義而釋,非依瑜伽,故後又引瑜伽云:「《瑜伽》第十二說定亦名等引、等持、等至、心一境性,亦名靜慮。」又有今人多依自所認為之印度佛教說天台智者等乃是「妄說」,然唯識基師等乃依印度護法菩薩傳承故有所依,今之有所依,即知彼等今人於唯識門上雖有言說,亦為空想無益諍論,學而不深,故有所執。

「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程度,需要有相當程度的知識。」---Thomas Sowel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