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 - 欲繫
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
《唯識春秋》(十三)

欲繫

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:「貪欲繫著因緣故,王、王共諍,婆羅門居士、婆羅門居士共諍。」

梵志復問:「何因何緣出家、出家而復共諍?」

摩訶迦旃延答言:「以見欲繫著故,出家、出家而復共諍。」

梵志復問:「摩訶迦旃延!頗有能離貪欲繫著及離此見欲繫著不?」

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:「梵志!有,我大師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能離此貪欲繫著及見欲繫著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第十五:「「四,欲繫,以欲繫為義」者,即苦、憂、男、女。憂、苦以唯欲界為義者,此據多分為論。又以影像相分從見分,是欲界故。餘言通緣三界不繫者,此據本質為論,無相違也。又據依五根門緣者,一唯緣欲界。

「二,欲、色繫,欲界繫為義」,謂鼻、舌雖欲、色,不有識緣,唯以欲繫為義。「三,欲、色界繫,義亦爾」,謂眼、耳、身。「二,欲、色界繫及不繫,以三界繫及不繫為義」者,謂喜、樂通欲、色界繫及無漏故。信等五、意、捨,七,三界繫及不繫,義亦爾。未知當知一種,色界繫及不繫為義。通三繫不繫者,謂決擇分及無漏智為此根體,已如前會。下二可知。」
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五:「有味受者,謂自體愛相應受。無味受者,謂此愛不相應受。

味是著義,即自體愛;受與彼俱,名有味受。即通三界,唯緣自身愛相應受。無味翻此。愛緣順境,苦從迫生,云何此有苦有味受?又《瑜伽論》第五十八、下第七說不相應故。此如《唯識》第六卷釋。染迫相違,苦愛俱起,欣慼相返,貪恚俱生,於此難中,亦應思擇。《顯揚論》說「有味受者,謂欲繫受」,通緣自身及五欲境愛相應受。彼說無味,上二界繫及不繫受,與有味受相違。準釋,有味受通不善、有覆,無味唯善,亦通無漏。

依耽嗜受者,謂妙五欲愛相應受。依出離受者,謂此愛不相應受。

下緣五欲愛相應受,說名耽嗜。出離翻此。《顯揚論》說耽嗜同此,出家所引散地善受,名出離受,厭五欲故。彼有味受通緣欲界內外俱愛俱,彼耽嗜受復緣五欲,總之別故。無味、出離,翻此應知。彼論有味,境寬界狹;此論有味,境狹界寬。無味翻此。論其寬狹,各據一門,不相乖返,下第六卷更當重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