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德
「復次,聖弟子念於戒德,念不缺戒、不斷戒、純厚戒、不離戒、非盜取戒、善究竟戒、可讚歎戒、梵行不憎惡戒。若聖弟子念此戒時,自念身中所成就戒,當於爾時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。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正知,乘於直道,修戒念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四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
《瑜伽師地論記》卷第二十三:「第六、釋戒德勝利有其十種,言「若有其趣,作福業者」乃至「名賢善死」等者,人天善趣作福等三事,於當來中必生善趣,不怖惡趣,故第二無悔。若有所犯,有所怖惡趣故,名不賢死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記》卷第四十二:「「如是菩薩所受」至「一切大功德故」。
歎勝校量中,數有其七:一、百;二、千;三、數;四、計;五、算;六、喻;七、鄔波尼殺曇分。若依《能斷金剛經》,數有其十:一、百;二、千;三、百千;四、俱胝百千;五、俱胝那庾多百千;六、數;七、計;八、算;九、喻;十、鄔波尼殺曇。此中略不言百千俱胝那庾多。若依般若論師,解前十數以為四種:一者、百、千、百千,此三名為數勝。持經之福,其數極多,勝前施福故。二者、俱胝百千、俱胝那庾多百千,此二名為力勝。持經之福,如人身上有眾多毛,唯依一毛,折為百千分,布施之福,不及一分,為明持經之福,有大勢力也。三者、數、計、算、喻,此四名不相似勝。持經之福,其福廣大,如須彌山,持前施福比之,猶如芥子大小,又云不相似也。四者、鄔波尼殺曇分者,此云因果勝。明將持經功德成就無漏因果,布施之福成有漏因果。今準此釋,菩薩戒所有功德,比聲聞戒德亦爾。略無俱胝那庾多百千,名為力勝也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記》卷第七十六:「「復次,有四種補特伽羅」至「獲得第五功德」。
四十八、明出家五德。一、自依人,由出家故,棄捨共財,依不共戒德;二、依他不自在人,由出家故,獲得自在德;三、已熟解脫分善根人,由出家故,若無餘結,得羅漢德;四、已熟人,出家已後,若有修斷結,得預流果,勉惡趣德;五、未熟善根人,由出家故,現脫居家迫迮,後必成熟德。」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第三:「 《毗尼母論》五緣:一、和上如法;二、闍梨如法;三、七僧清淨;四、羯磨稱文;五、界內和合不別。此之五緣,四中初三攝,初三是第一緣,次一教法緣,次一不別眾緣。今依《四分》四緣具足,於前四緣中,第四、身無遮難之中,《瑜伽》五十三云「由六因故,不應為授苾芻律儀」,即是解彼遮難所以,恐文繁廣,至後當釋。
於第一、僧數滿足緣中,《瑜伽》又云:「又除闕減能作羯磨阿遮利耶、鄔波托耶,住清淨戒圓滿僧眾。」此中義,意其上坐部及薩婆多師,犯重不捨戒,故受戒時,闍梨、大眾必須清淨和合與戒,發戒勝緣,故和上不定。
其受戒時,除去和上外,彼受戒者名及諸難名、三衣名等,若不牒標,有所虧闕,則不得戒。大眾撿驗有所闕故,非和合故。其和上名,牒與不牒,及在眾內、不在眾內,若清淨、不清淨,並悉得戒。大眾但知某為和上,令其攝錄所受戒者,非要發戒之勝緣故。然具牒和上名,身在眾內,戒清淨,即無罪;若不牒名及不在眾,若知和上無戒破戒,與他受戒,彼雖得戒,現前大眾得突吉羅。羯磨但言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,不言從和上乞受戒故。設復和上戒德清淨,大眾、闍梨有所闕少,戒德有犯,即不得戒,無勝緣故。制多山部等,並同此說。
又有諸部說,但和上清淨,大眾不淨,亦得大戒。和上勝緣發其心故,大眾但是訪委受者,無遮難罪,和合與之,令墮僧數。故羯磨云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,非是發起彼勝心緣,何要清淨?其大眾部律,和上、大眾並須清淨,然始得戒。和上親教最是勝緣,發彼勝心亦由和上。又若持戒,便是眾僧,犯戒非僧,何得教誨成師資道?又戒從僧乞,僧和合方得,眾既戒行不清淨,先非墮入僧數,何得辨其法事,輒說戒律之言?又僧亦是受者勝緣,僧既犯戒,不發彼心,豈是受者之勝緣也?故要和上及大眾清淨,受者方得大戒。
今者大乘,略有二說:一者、三品心犯重皆失戒;二者、中下品心犯重不失戒,上品心犯重即失戒。若依後義,和上不清淨,但大眾清淨即得戒,從彼乞故,法事辨故。和上但是教授之緣,設知不清淨,不從彼乞戒,何故不得?若依初義,和上、眾僧必須清淨方可得戒,和上是勝教授之緣,未禮僧前已從和上乞大戒故。且如邊方,僧眾滿四人,法事辨故,與戒緣故,闕一犯重俱為不可,無僧非僧與戒故。《瑜伽》云:「鄔波拕耶住清淨戒圓滿僧眾。」住淨戒言,上屬和上,下屬僧眾,兩俱須故。
上來所說,佛在及滅,一切弟子,除獨覺果,餘受具戒,非謂一切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四十:「又諸菩薩性好讚揚真實功德,令他歡喜:於信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信德,令其歡喜;於戒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戒德,令其歡喜;於聞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聞德,令其歡喜;於捨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捨德,令其歡喜;於慧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慧德,令其歡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