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常觀與佛陀觀 文學博士 忽滑谷快天
於佛教經典裡所宣說的真理之中,最深遠廣大的、含有無限妙味的就是無常觀。所謂無常乃是指出萬物隨時都在剎那剎那生滅的事實,即使是巍峨高山終有一日將同蟻塚般地崩落、浩瀚大海也將如同蛙尿般乾涸,況且是比朝露更脆弱的人命啊。因此之故,雖說人生五十年或六十載、說長也在旦夕之間,總想在有一口氣的時候無忝所生、好好地修養成為正人君子,可不想毫無意義地就此終了一生。不但如此,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剎那生滅之故,沒有一樣東西是常存不變的,所以便不應該執著自己所喜好的、也不應該憎惡自己所討厭的人事物。覺知世間禍福相依的道理,自然可以坦然超越吉凶禍福之外。
而且剎那剎那生滅的自然法則中,看似乎是有的其實沒有、看似乎是無的其實是有,並且滅去的生出、存在的滅去,沒有只滅不生的事物存在、故無絕對的斷滅。還有,沒有只生不滅的事物存在之故,所以沒有所謂永遠固定不變的物體。因此之故,沒有固定不變的心可言,亦無固定不變的物體存在。因為沒有固定永恆的物體存在的事實,所以也沒有永遠不壞的身軀,亦無固定不變的心識之故,身體壞滅之後就沒有單單只留下心識存在一說。身體壞滅之後只留下心識存在,就容易讓人誤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固定的存在──所謂的靈魂之說,而這就是常被佛教指名的錯誤想法之一。還有,身體壞死、心識滅盡之後就一切都沒有了的錯誤想法,也是讓佛教指為斷見而所排斥的。緊緊抓著所謂的「自我」,而認為「自我」永遠不會改變、或是獨一的存在且主宰著身心的想法,就是所謂外道的我見。
我見乃是把「自我」看成固定不變的存在,然後將自己和他人區別開來。區別自他的關係之後,專心擴張自我、然後有著鄙睨他人的快感,以這個我見為根本而形成了靈魂一說。但是,與之相反的無我觀卻是佛教的最大特色、且是以無常觀來推理所得到必然的結果。
所有的事物皆是剎那剎那地生滅沒有止息的時候意指:萬物都是活動體的意思。前滅後生無有定相之故,雖見到有其實為無、這就是空的原理,而空觀亦是無常觀的別名。因為萬物皆空故無有定相,若說有生滅流轉的活動物體的話,就應說萬物皆有生命才對。因此之故從空觀的基礎上更進一層的就是生命觀。天地是一個大活動物體、萬物皆有生命之故,所謂的無生物,如鐵、如氧氣、如二氧化碳等的物體聚集之後有可能變成生物;又,下等生物亦可能進化成高等生物;吃了米和蘿蔔也會變成人的血與肉。人類的情況乃是有血球、血液、骨、肉、箇箇細胞、纖維等的生物,而由此等多種生物之調和統一才造成人類的身軀。且有自覺由此等生物綜合為一體的心而成,才有了人類的意識存在。因此,所謂的心,是生物活動與生物自身的內面看法;所謂的身體是從外面來看待此生物活動,身心不二是其結論。身心不二對生命的看法為佛教悟出所謂的身心不二觀的中道正觀。
就如同從以上所論的生命觀來看的話,生命不是個體存在,而是與萬物共通一貫地存在,所謂的心、所謂的物都只是不可思議的假名施設罷了。此生命屬於宇宙性的,與無限時間、無限空間互動而存在,天有日月星辰、地有山河草木禽獸或有人類。萬有一體的生命存在之故,所謂的天地同根、萬物一體乃是確實存在的事實。這個具有靈性的大生命,乃貫通萬物來運作的,其狀態是屬一定不變的法則,而此法則純然、無有虛偽於此生命曰之真如。又、此生命無有迷惑,如明月從雲而出、玲瓏剔透以此稱之為佛、即為覺者。此生命遍在,不從何處來、亦不從何處去以此稱之如來。若有名號為日月燈佛、有名為錠光佛、有名為大日如來、有名為阿彌陀佛、或另有三千、四千個佛名,其實都是此大生命的異名而已。
此靈性生命的活動,成為天地真理、成為自然藝術、形成宇宙的大慈悲進而呈現所有事物。還有真、善、美、聖也是一體兩面的存在。而此乃為一切一切的父、母、祖先之故,我們的祖先、父、母當然都是如來的孩子。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親的支脈,且同時連絡著祖先乃至如來的大生命海的支脈。因此,我們的生死不過是這大生命海中一波一瀾的起伏而已。除此如來之外,無神亦無人、無物亦無心。因而我們所應歸依、隨順的本尊只有如來。以純然的心歸依如來,信仰其真善美一體的妙德、充實身與心、創造新生活,此乃信徒的我們應歡喜、可安慰的、也是使命、應該感謝、應該報恩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