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練若比丘
時,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:「若阿練若比丘或於空地、林中、樹下,當作是學,內自觀察思惟:『心中自覺有欲想不?』若不覺者,當於境界,或於淨相,若愛欲起,違於遠離。譬如士夫用力乘船,逆流而上,身小疲怠,船則倒還,順流而下。如是,比丘!思惟淨想,還生愛欲,違於遠離;是比丘學時,修下方便,不得淳淨,是故還為愛欲所漂,不得法力,心不寂靜,不一其心,於彼淨相隨生愛欲,流注浚輸,違於遠離。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,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二十五:「云何名為住阿練若?謂住空閑、山林、坰野,受用邊際所有臥具,遠離一切村邑、聚落,如是名為住阿練若。」
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》卷第二十:「自他圓滿為緣,起善法欲、戒、根律儀等十句也。
一、善法欲者,既聞正法,獲得淨信,起厭捨妻子,心形趣於非家,勤修正行,令得圓滿。生如是欲。二、正出家,白四羯磨,受勤策戒等。三、戒律儀,出家已,堅牢防護別解脫律儀,乃至六支。四、根律儀,從此尸羅,守護正念,修常委念,以念防心,行平等位。眼見色已,而不取相,不取隨好,恣心漏泄惡不善故等。五、食知量,不為倡蕩、憍逸、飾好、端嚴,食於所食。以正思擇,為身安住、支持、除飢渴、攝梵行、斷故受、令新受不生,為養存、力、樂、無罪、安穩而住。
六、初夜、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,晝日分經行、宴坐二種威儀,從順障法,淨修其心。初夜亦爾。過此分已,出住處外,洗濯其足,右脅而臥,重累其足,住光明想,正念正知,思惟起想。後夜分亦爾,二種威儀,淨修其心。七、正知而住,若往止住、觀瞻屈申、持衣鉢、食飲噉嘗、行住坐臥、悟寤之時、語默、解勞睡時,皆正知住。八、樂遠離,遠離一切臥具等貪,住阿練若、樹下、空室、山谷等,乃至平野、邊際臥具。九、清淨諸蓋,謂於五蓋淨修心已,心離諸蓋,安住賢善勝三摩地。十、依三摩地,謂斷蓋已,離心隨煩惱、惡不善,有尋有伺,離生喜樂,入初靜慮具足安住,乃至第四靜慮具足安住。
如是漸次修行,轉勝以上,名為修習劣緣。從此已後,為令聖諦知、斷、證、修,便於他音各有堪能力,發生作意等,入諦現觀,乃至般涅槃,名為勝緣。」
一群學者不論師徒皆聚集一地彼此爭執著,唯有阿才在旁默默專注聆聽著,他總是為了學習更多而保持謙遜勤求一切,也能做種種苦力,猶若常不輕、薩陀波倫等。
阿含:「唯有巴利佛典方為正統,其餘大乘皆為邪見。」
方廣:「一切法不生不滅,空無所有,譬如兔角龜毛常無。」
三論:「凡二諦者,三假為凡俗諦,四絕為凡真諦。」
俱舍:「又涅槃性違一切生,立為能生,不應正理。若法但能為所緣境,我說過未亦是所緣,若無如何成所緣境?我說彼有,如成所緣。」
中觀:「若汝說諸法因果相續故不斷不常。若滅法已滅更不復生,是則因斷。若因斷,云何有相續?已滅不生故。」
雜集論師:「寂靜善者,謂永斷貪欲,永斷瞋恚,永斷愚癡,永斷一切煩惱,若想受滅,若有餘依涅槃界,若無餘依涅槃界,若無所住涅槃界,如是皆名寂靜善法。」
唯識:「此依「勝義勝義」,心言俱絕;依第二、第三勝義,不可言一多,真故相無別;依世間中,可言八別。」
唐密:「如來變化身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,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。並是顯教也。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,謂之密教。」
應成中觀:「龍猛菩薩通達甚深空性之慧海,極廣難測顏色黝黑,見者恐怖。故唯識師等眾生,皆遠棄龍猛此賢善宗義。」
無上瑜伽師:「俱生樂本質與空性並無差別,楽空無差別而遠離一切名相知識,直接印證空性。 」
淨土:「唯稱名念佛即可往生淨土而成佛。」
天台:「圓教詮因緣即中道、不思議、佛性、涅槃之理,菩薩稟此教門,理雖非淺非深,而證者不無淺深之位。」
梵文學者:「一切經教僅只能依照梵文來詮釋,其他語言諸如漢語、日本語等皆為二手貨。」
道家內丹全真派:「此心即藥即光,凡人視物。任眼一照去,不及分別,此為性光。」參考《楞嚴經》所發之《太乙金華宗旨》總是這麼說著。
沒多久,阿才聽到馬路旁邊突然有極為大聲之煞車聲與碰撞聲,在馬路上有一常年收拾回收物品以求溫飽的老人等著綠燈過馬路,行走到一半被一輛超速的Vantage Roadster撞上,老人馬上被撞飛、回收物品立即飛散各處,Vantage Roadster的駕駛見狀趕緊跑路。這一切僅有不到五秒鐘的時間,眾人見到了彼此互相看一下,低頭不語、或假裝未見、或趕緊離開現場。只有阿才趕緊上前詢問老人是否要緊?並且撥打了救護車電話,救護車來了,醫療人員檢視老人身體各部位受傷處、意識是否清楚而送他上了救護車。
其他人依然還是繼續談論自己的看法與傳承,依然堅持自己的最好、最殊勝。老人的身軀依然備受剛剛超速的Vantage Roadster碰撞而痛苦萬分。法華說常不輕品,雖為勝解行位,然眾人依然無知。
不懂愛人,如何愛真理?